? 文/
何利權 今年6~7月,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慧帶領她的團隊,在北京市、山東省、河北省的三所“985”、省部共建和普通高校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高達86.6%的女大學生受到過一種或多種招聘性別歧視,被訪女性平均受到性別歧視17次。(11月17日《中國青年報》) 距離明年6月大學生畢業還有8個月的時間,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已經開始準備步入社會,他們搜集招聘信息、投放個人簡歷、準備筆試面試,迫不及待想要開啟新的生活,然而生活卻為他們設置了層層門檻——戶籍、背景、學歷乃至外貌、性別,這些條件可能成為一些人的通行證,也可能成為另外一些人的絆腳石。女大學生平均被歧視17次,不過是最為典型的例證。
隨著社會進步,“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已不是主流,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社會工作,證明了男人能做好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好。而且我國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也確立了女性的平等就業權利,《就業促進法》更明確要求“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不過,現實中許多企業算的不是法律賬而是經濟賬 ,他們覺得女性要結婚、要懷孕、要帶娃,勢必會影響工作效率,進而讓單位承擔經濟成本,于是“寧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
就業歧視現象高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反歧視法律不完善,只對歧視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而缺少對具體違法行為的懲處,以至于許多企業敢于明目張膽地“拒絕女性”。另外在具體司法實踐中,處于弱勢一方的女性又面臨著程序繁瑣、舉證困難的問題,比如去年那起著名的“中國就業性別歧視第一案”歷時一年才被受理,而最近這起“浙江性別歧視第一案”的原告經過120余天的漫長等待,僅僅得到2000元的精神撫慰金。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完善反歧視法律,并且簡化司法程序,讓法律更為有效地為女性撐腰。
當然,權利爭取也要靠女性自身的努力。事實上,平均受到17次性別歧視的女性,又有多少拿起法律武器維護權益呢?“浙江性別歧視第一案”勝訴無疑為即將畢業的女大學生鼓了一把勁,要想減少直至杜絕就業性別歧視現象,就該讓相關企業付出法律代價。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