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攀 玩微信朋友圈的,一定對這類人不陌生:他們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專克“疑難雜癥”,研究普通食材的“藥用價值”,往往語出驚人,頗有“神醫”風范,他們被稱為“養生黨”。可這些關于健康養生的信息,從“一天該喝幾杯水”、“什么時候睡覺最好”,到“民間一百個不傳之秘”,真的靠譜嗎?為什么專家一再指出不少都是偽科學,還如此盛行呢?(11月11日《南方日報》) 朋友圈的“偽養生知識”,也包括一些媒體上報道的各種偽養生大師的偽科學,之所以泛濫成災,一方面說明大家更注重養生了,另一方面則說明民眾的科學素養與科普教育,沒有跟上對于健康知識的需求。
公民接受健康知識最多的渠道就是大眾媒體,然而關于如何傳播科學知識,不管是大眾媒體,還是專家學者,并沒有形成較為合理的規范機制。事實上,在很多國家,與健康有關的科學知識如果沒有事先在主流科學期刊上發表,便不會也不能被媒體報道。這是為了確保科學知識經過了嚴格的權威評議,可以為媒體所傳播以及民眾學習、利用。一些國家不僅規定媒體對于傳播內容要有把關責任,同時又有相關政策鼓勵科學家向大眾傳播正確的健康知識。比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規定,1%到5%的科研經費需要用于包括媒體報道在內的科學傳播活動。
而反觀國內,不僅很多專家缺少這樣主動向社會普及科學知識的意識,國家也缺少相關的激勵措施。而在媒體對科學知識的報道上,“先權威后大眾”的程序完全顛倒,成了先大眾媒體報道,然后再被專家否認。于是,大眾傳媒上專業的科普知識太少,而老百姓又需要,于是假的內容就趁虛而入。某種程度上,媒體不謹慎,專家不積極,以至于各種偽科學大行其道。那么,破解大眾傳媒,以及專家學者在科普教育上的困局,才是杜絕“偽養生”的關鍵。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