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劭強 近日,北京4.4平米學區房賣出135萬元高價的新聞備受關注。青島的學區房也炒得火熱,有熱點區域的中介表示,學區房房價近幾年呈10%左右的上漲。熱點區域的學區房多為老舊房子,入住條件差,這導致很多購房者買后不住。而市實驗小學片區的一套13平米房子賣出62萬元,每平4.8萬元。 花135萬元買個4.4平方的房子,這種“沖動”消費,實在令人費解。4.4平方米,該怎么住人呀?可關鍵是,這不是普通的商品房,而是寸土寸金的學區房,買學區房的根本目的壓根就不是為了住人,而是為了獲得一個入學的名額。換句話說,是入學的名額值錢,并非房子本身值錢。
對此,有人會說,這也是被學區給逼的,如果教育資源均衡分布,誰會愿意花錢買“天價房”?而且,這必然會造成新的不公平——買不起學區房,就上不了好學校。這當然是一個正確的判斷。問題是,這個判斷只是一個假設判斷,因為教育資源根本就不是均衡分布的。盡管,一些所謂的改進在改變這種不均衡,諸如教師流動、校際聯手、建立分校等,但毫無疑問,在優質資源較少的情形下。沒有家長會樂觀到只是等待,等待學區資源終于均衡。
當資源不能達到可以均衡分布時,如何分布就成為一個眾人矚目的問題:以前是按學區劃分,一些學校還有預留的名額,這些名額名義上是開放的,但其實可以而且必須通過關系、權力、金錢獲得;現在,實行就近入學的原則,住得離哪些學校近,就上哪些學校,這就意味著以前那些權力運作的方式減少了,要想獲得入學名額就必須住在附近,包括買得起學區房。第一種分配,帶有某種意義上的權力尋租味道;第二種分配,雖然帶有經濟實力上的劃分與拒斥,給人以不公平的感覺,但至少學區房的買賣是自由的,開放的。相較而言,天價學區房也不算是什么對公平的破壞——既然機會目前還不能均等分配,那么市場化的分配至少是公開的,可以看得見的。
因此,“天價學區房”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壞。一方面,于個人而言,這是一種市場化的理性行為。人們在獲得入學資格的同時,也實現了炒房的目的。既然如此,有經濟實力的個人為何不能選擇呢?另一方面,于社會而言,這也是一種市場化的積極分配。與權力的暗箱操作相比,市場化分配雖然可能有較高的經濟門檻,但過程卻可以是透明的、公開的,是一種“最不壞”的選擇。誠然,教育資源均衡是一個必須,目前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狀不該加劇,但這不是學區房的錯,也不該光顧著指責學區房的弊端。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