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張楓逸 前不久,由中國教育學會發起,全國64所高中開始試水中國大學先修課(CAP)。中國大學先修課主要針對準備就讀國內大學的高中學生開設,讓學有余力者預先修習大學課程,并通過考試獲取大學學分。 “大學先修課”屬于舶來品。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就在高中開設了大學水平的課程(簡稱 AP課程),高中生可以在完成高中課業的同時,先修大學課程并把學分帶入大學。如今,對于全國64所高中試水中國大學先修課,一些專家學者紛紛寄予厚望,認為中國大學先修課可以為解決當前基礎教育應試傾向過重的現狀提供了一條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路徑。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目前的實施情況來看,我們的“大學先修課”似乎正在成為另一種應試教育。
首先,眾所周知大學課程是豐富多彩的,而國內版先修課只有《微積分》、《大學通用英語》和《線性代數》三門,不僅科目單一,而且都比較枯燥。其次,美國先修課更注重能力的培養。除了考試外,學生必須閱讀教師指定的與課程有關的書目,參加很廣泛的研討班、討論課。而在我國,先修課更多扮演的是高考跳板的角色。北大就規定,先修課程成績作為自主選拔錄取申請材料階段的加分因素,獲得優秀檔成績的學生可獲得自薦自主選拔考試筆試資格。在這一指揮棒的驅使下,必然有不少學生無視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完全出于為以后的自主選拔增加“砝碼”而學習先修課。此外,學的是大學課程,上課的卻是高中老師。對于這些浸淫應試教育多年的老師來說,能否真正讓學生感受到“和應試模式完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也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和備受詬病的幼教小學化一樣,高中大學化也折射出學校、學生和家長的“起跑線焦慮”,總希望能夠搶先別人半個身位。殊不知,一味地追求知識的灌輸,很可能違背了教育與人的發展相適應規律,欲速則不達。與其帶著學生去學什么大學先修課,不如豐富高中選修課,增加社會實踐課。與早學一兩年微積分、線性代數相比,這些更能讓他們受用終身。(作者系時評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