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發現"大腦GPS" 3人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圖)

2014-10-07 07:55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6日電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6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擁有美國和英國國籍的科學家約翰·奧基夫以及兩位挪威科學家梅-布里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以表彰他們發現大腦定位系統細胞的研究。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說:“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在哪里?我們如何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我們如何在大腦中儲存信息,以便下一次能夠找到相同的路徑?”今年獲獎者的研究成就展示了較高認知功能的細胞基礎。他們發現了大腦的定位系統,即“內部的GPS”,從而使人類能夠在空間中定位自我。

  1971年,奧基夫發現了這種定位系統的第一個組成部分。他研究發現,老鼠在房間的某個特定位置時,其大腦海馬區的一些神經細胞總是處于激活狀態,而老鼠移動到房間其他位置時,其他神經細胞則被激活。奧基夫總結出,這些“位置細胞”在大腦中形成了關于房間的“地圖”。

  30多年后,莫澤夫婦于2005年發現了大腦定位系統的另一關鍵構成——“網格細胞”。這種細胞能形成坐標系,可以精確定位和尋找路徑。他們隨后的研究還展示出,這些“網格細胞”是如何確定位置并導航的。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1萬美元),奧基夫將獲得獎金的一半,而莫澤夫婦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之前由著名數據提供商湯森路透預測的包括華裔科學家錢澤南在內的三大熱門團隊皆未入選。湯森路透此次還預測有另三位華裔科學家有望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拉開了今年“諾貝爾周”的序幕。未來一周內,物理學獎、化學獎等獎項將陸續揭曉。

  ■解讀

  揭示大腦如何創建周圍地圖


  到了陌生的地方,人們如何感知和確認自己所處的空間?這多虧大腦中的一個“定位系統”。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就是這一“定位系統”的最早發現者。他們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特化細胞如何協作并執行更高的認知功能,開啟了人類對記憶、思考等認知過程理解的新篇章。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關于獲獎成就的聲明中指出,感知位置和導航能力是最基本的大腦功能,對位置的感知能夠令人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自己與周圍物體的關系,人類正是依靠這些空間能力才能在環境中識別、記憶并辨別方向。他們的研究促使更多的科學家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哺乳動物身上發現“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組成的定位系統,而對定位過程的研究,也為揭示大腦在認知過程中如何計算開啟了新的途徑。

  聲明說 ,腦功能障礙是最常見的殘疾原因,對患者和社會都會造成重大影響,但卻一直未能發現有效的預防和治愈方法。在很多腦疾病中都有空間記憶功能受損的影響。以癡呆癥患者為例,其大腦海馬區神經細胞和大腦內嗅皮層細胞往往在早期就受影響,導致患者迷路并無法辨認外界環境。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奧基夫和莫澤夫婦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幾個世紀的難題,揭示了大腦如何創建周圍空間的“地圖”,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定位路徑。對大腦定位系統的認知,可能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人類大腦空間記憶的中樞機制。

  據新華社

  ■花絮

  成史上第四對共同獲獎夫婦


  梅—布里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現年分別為51歲和52歲,是歷史上第四對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的夫婦,也是醫學獎領域第二對獲獎夫婦。

  莫澤夫婦獲悉得獎消息時的情景頗為戲劇性。梅—布里特告訴路透社記者,他當時正在實驗室和同事探討研究數據,接到諾貝爾獎委員會來電。

  “因為討論的東西太有意思了,我差點沒有接電話,”梅—布里特說 ,“感覺太奇妙了,我一直跳著尖叫著……我為我們一直以來獲得的所有支持感到如此自豪,人們一直對我們所做的工作懷有信心,現在終于有了回報。”

  梅—布里特的丈夫愛德華因當時還在飛往德國的航班上,沒有第一時間得知獲獎。他事后告訴挪威電視臺記者,他在客機著陸后打開手機,看到大量電子郵件、短信以及“大約120個未接電話”,翻閱內容才知道獲獎。

  至此,歷史上同時獲得諾貝爾獎的夫婦達到了四對,而開此先河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居里夫婦。因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皮埃爾·居里、瑪麗·居里夫婦一同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外,因對人工放射性的開創性研究,法國科學家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和弗雷德里奧·約里奧共同獲得了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是居里夫婦的女兒和女婿。美國科學家卡爾·科里、格蒂·科里夫婦因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而共同獲得了194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據新華社

  ■展望

  中國下個突破有望是物理獎


  未來首個中國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將出現在哪個領域?記者就此采訪了湯森路透集團首席分析師大衛·潘道貝里。

  記者:您認為中國的學術機構最為缺乏什么?

  大衛:我認為,以往中國學者最為缺乏的是歐美享受了數世紀的經驗和機會。但現在,中國科研已經快速成熟起來,并且在某些領域已經很成熟而且達到了世界級水平,例如中國的基因組計劃項目。

  記者:我們知道,最近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是作家莫言。那么您認為中國的諾貝爾科學獎將何時有所突破,且出自哪一個領域呢?

  大衛:我認為,在2020年前中國將獲得一個或是多個諾貝爾獎。而在本世紀20年代,中國獲得的諾獎數量將會更多。

  我認為未來中國的諾貝爾獎將很有可能來自物理科學研究領域而不是生物科學領域。也就是說中國的下一個諾貝爾獎很有可能是化學獎或是物理學獎。當然,生理學或醫學獎也不是沒有可能。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獲得諾獎?

  大衛:是的。在過去約十年的時間里,中國在同行評審期刊的論文產出量從2000年時4%增長到了現在的16%,實現了驚人的增長,

  與此同時,這些論文的引用率也與日俱增,現在都已經達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在湯森路透看來,被劃分為“高引用率”作品級別的中國學者數量也在不斷上升。1981年至2001年間,世界頂級學者中,中國學者的數量達到了2%。而2002年至2012年間,這一數字已經上升至5%。據《法制晚報》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