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許鋌上書朝廷開放港口 給即墨帶來巨大發展

2014-08-05 10:14   來源: 半島網-城市信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即墨縣衙,當年許鋌曾在這里辦公。



  許鋌對青島最大的貢獻,套用今人的話來說,在于明確了青島的城市定位,帶動了青島的產業轉型。通過他的不懈努力,即墨贏得政策上的支持,從此之后,青島日漸發展成為一個港口城市,而青島的主要產業則從農業逐漸轉型為商業。許鋌雖然在即墨縣令任上只干了短短五年的時間,但他給即墨帶來巨大的發展,也贏得后人尊敬。

  墾荒治水,改善發展環境

  許鋌留給今人最重要的一篇文章當屬《地方事宜議》,在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即墨發展受阻的原因,并給出了五條解決措施。

  許鋌通過調查后認為,即墨之所以變破敗,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差繁賦重,土曠民逃”;二是“軍民雜處,縣衛不相攝”,造成治安混亂;三是“東北地多山脊……西北地多水患”,往往遭受自然災害;四是“舟車不通,商賈不至”,因而居民除種田之外,沒有其他收入。針對這些情況,他制定了自己的施政方略,簡單概括起來就是五個詞“海防、弭盜、御患、墾荒、通商”。

  “海防”,許鋌認為青島沿海有很多小島,這些小島都可駐扎軍隊,以拱衛即墨 ;“弭盜”也很簡單,就是加強巡查,賞罰分明。關鍵是“御患、墾荒、通商”這三條 。

  在墾荒上,許鋌認識到即墨存在一個惡性循環,那就是雖然土曠民稀,但是賦稅不均,一到賦稅征收時,有的百姓就會處境十分艱難,進而逃跑,這又造成新一輪的土曠民稀、賦稅不均。為了改變這一情況,許鋌提出“招逃墾荒之法”,規定按開墾荒地之遠近給予優惠,相當于政府給墾荒農民發放補貼,“近者以次年半征,三年全征,遠者寬限于三年之后。若額糧之外,則無問遠近,止征谷三升”。這個法令和后來美國西部開發時期的《宅地法》有些相似,鼓勵老百姓拓墾,拓墾的范圍越廣,繳納的稅就越少,極大地調動了即墨當地農民的積極性,很多外逃的農民紛紛返鄉,農村經濟得到復蘇。

  所謂御患,主要就是抵御水患。即墨當時主要是大沽河、孟沙河、流浩河作祟。孫鵬說,許鋌通過細致走訪之后,針對不同河流提出不同的解決策略,大沽河主要是加固大堤,而孟沙河跟流浩河則采取疏導之策。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許鋌提出了一套人力策略,治河需要人手,這些人該怎么出?以往是大家輪流干,但有的人家田地不在淹沒范圍以內,因此積極性不高。現在治河采取誰受益誰出工的原則,凡是有被淹可能的土地人家出工,受到沿河百姓的贊許。

  許鋌如此治理,即墨的生產得到恢復,但生產要想取得突破還需要更大的舉措,那就是開港通商。

  上書朝廷開放港口

  1578年(明萬歷六年),青島口、金家口、女姑口三個即墨境內的海口,獲準對外開放海上運輸,貨物直通蘇、閩 、浙一帶,沿海貿易日趨繁榮。朝廷之所以法外施恩、網開一面、禁中有弛,就緣于許鋌的一份言辭懇切的上奏。

  青島市教育局普通教育教研室歷史教研員陸安曾撰文對許鋌的功勞作出肯定。他稱:“翻開《即墨縣志》卷十,我們可以看到許鋌的那份奏章。文辭無論如何也算不上優美,或許與明代八股文盛行、官吏文筆生硬僵化有關。但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一個地方官為地方著想、為百姓謀福祉的拳拳之心。”許鋌提出 ,“本縣系本省末邑,偏居一隅,與海為鄰,既非車轂輻輳之地,絕無商賈往來之蹤。”靠市鎮近的種田,靠海邊近的捕魚,再也難以找到其他養家糊口的手段了。老百姓太窮了,每到征收賦稅的時候,讓人憂愁不已。歷史上管仲改革造福齊國,原因是什么呢?“全在榷利”,即貿易市場的獲利。圣上若開恩,給“登萊赤子開一線生路”,就不能再實行海禁了。

  他還舉了一個典型事例,“嘉靖十八年,本縣城陽社民牛稼者”,自己投資搞起了海運,在淮安覓船,航行兩晝夜到達金家口通貿易。正趕上“是歲大饑”,大饑荒中,“沿海居民賴之以不死”,牛家暴富了不算,跟著他跑生意的人也都發了財,“咸利之”。“夫所謂海防者,本以防倭兼以防賊,非以防淮商也。”“夫防所不當防,禁之而未必能禁”,反而使正常的經濟活動受到束縛和阻礙。應當推行“墾荒田,招移流,筑堤岸,通商艘”的政策,“即萬一遇饑荒,有此生路,亦不至坐斃,此無窮之利也。”

  或許正是由于許鋌的言辭懇切,打動了遠在北京的圣上,朝廷終于法外施恩、網開一面,允許青島口、金家口、女姑口三個即墨境內的海口對外開展海上運輸,貨物直通蘇、閩 、浙一帶,沿海貿易日趨繁榮。據在女姑口發現的《重整舊規碑文》記載:“我即邑(即墨)自前明許公(許鋌)奏青島、女姑等口準行海運,于是,百物鱗集,千艘云屯,南北之貨既通,農商之利益普。”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青島就已經漸漸不再是一個小漁村,而是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貿易港口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島能有今天的發展,許鋌功不可沒。

  編修即墨第一部縣志

  許鋌為青島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因為政績斐然,五年后他就升任兵部主事。除了給青島留下一個無限發展的未來之外,他還給青島留下一件實物,就是縣志。

  修縣志是最令史學界感嘆的事,許鋌在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編修即墨歷史上第一部志書——《即墨縣志》,參與本志編纂者近20人,歷時5年,于萬歷十一年(1584年)刻印。志書文筆鋒銳,秉筆直書:“墨之民,終歲勤動以供賦役 ,得免于刑戮矣,露其四體,餓其體膚,歲無不然,一遇荒札,即暴骨游食有必然也。”這是對明王朝移民集中營一針見血的控訴。該書共分8篇64目6冊15萬字。內容分地理:沿革、星野、山川 、形勝、附8景 、風俗、物產 、古跡、丘墓;建置:城池、公署、學校、文廟、社學、戌衛 、鹽場、倉鋪、市集、坊巷、鄉社、堡鎮、橋梁、疆域、海口;賦役:田賦、徭役 ;秩祀:先師殿、啟圣祠、名宦祠、鄉賢祠、社稷壇、風云雷電山川壇、邑歷壇、城隍廟、八蠟廟、土地祠、龍王廟、安平君祠、童府君祠、湯尹生祠、李尹生祠;秩官列傳;選舉:進士舉人;人物志:鄉賢傳、節義傳、流寓傳、貞烈傳、雜志、武勛、掾階;寺觀:仙流、祥異、異聞、外傳等。該書北京圖書館存有刻印本,南京和上海圖書館均存有照像底片,即墨市檔案館存有該書照片。

  如果想要探訪許鋌遺跡,即墨縣衙是最好的選擇。即墨縣衙坐落在即墨城中山街東端路北立法街29號的市博物館后院。自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遷城立衙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了。歷經滄桑,城內的古建筑大都隨歲月的流失而煙消云散,唯獨縣衙的一至三堂幸存下來,成為山東省唯一能看到的三堂老縣衙。

  此衙初建時的規模與結構,已不可知。元代至正年間知縣董守中進行了重建,明清兩代先后進行了10余次修葺和擴建,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縣衙建筑群。

  一堂,即正堂,或稱“大堂”和“公堂”,是訴訟、審訊的場所。正堂后面為二堂,曾名“印堂”、“鳴琴”和“致遠”,是議事辦公和會客的地方。可以想見,當年許鋌為開發即墨在這里剪手踱步;再后為三堂,是縣令與眷屬的內宅正寢。

  現在,正堂于1999年秋做了全面維修,在主體結構未動的情況下,更換了房頂、新制作了柵欄門及堂內匾額,重建了東西兩配房。門口的立柱上鐫刻著施政楹聯:“堂外四時春和風甘雨,案頭三尺法烈日嚴霜”。維修后的正堂古樸典雅,雄渾莊重,在一片古柏的映襯下,重現昔日風采,為古老的即墨城增添了一大景觀,也為后人留下了一座有意義的歷史建筑物。

  古人說地方官的最高境界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句話是對許鋌功績的最佳評價。

  特約撰稿 田野

  未經城市信報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李敏娜]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萬歷皇帝 許鋌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