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紅島漁鹽發展史:結網捕魚煮海為鹽的傳說記憶

2014-07-29 10:43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幾百年光陰似箭,轉瞬間滄海桑田。一眨眼古城沉海底,睡夢里孤島變鹽田。各位看官,今天要講的這一段,是紅島的漁鹽發展史,也是紅島的生活變遷史。當然,在幾千年前,還沒有“紅島”這個叫法 ,漁鹽也沒有這么發達。而接下來的故事,就要從傳說中的漁鹽起源開始……

    第一回 郎君氏造船結網夙沙氏煮海為鹽

    紅島有兩個“天下第一鮮”:一是紅島蛤蜊,皮薄肉嫩;二是紅島海鹽,口味純正。在紅島當地,人們經常這么說。大自然給了紅島優美適宜的自然環境,也造就了這里勇于嘗試的人們。紅島韓家民俗村重建了鹽宗廟和漁祖廟,還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生動再現了先人們結網捕魚和煮海為鹽的故事。

    郎君氏結網造罾、竹筏杈魚、抄網撈魚、石窟網和插木擋蒲網……在韓家民俗村里,以壁畫的形式,再現了以前捕魚的場景。《易經·易辭下》稱:“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做結繩而為網罟,東獵于海,以佃以漁?!闭f明當時已經有了相對發達的捕魚技術。

    《中國漁業史》這樣介紹我國最初的漁業生產:在5000年前的炎黃時代,郎君帶著妻子從南洋來到少海(今膠州灣),妻子住在海左邊的山上,教人們植桑養蠶,后來這座山就叫“女姑山”。郎君住在海的右邊,教人們結網造船,出海捕魚。郎君教先民制作木筏,用“木杈”“木桿網”近海生產,捕獲魚、蟹、貝類等海產品。

    紅島先民為紀念郎君,把他出海捕魚的那條港稱為“郎君港”(jiang),稱郎君為漁宗。為了紀念郎君,紅島韓家村東曾建有郎君廟,可惜這座廟毀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目前,在當地人韓平德等人的推動下,郎君廟已在韓家民俗村內恢復。

    漁、鹽、耕、讀,集漁鹽文化與農耕文化于一體,也是紅島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特征。戰國時趙國史書《世本》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諸侯夙沙在山東膠東一帶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夙沙煮鹽”。傳說中,夙沙氏是煮海成鹽之鼻祖,后世尊崇其為“鹽宗”,夙沙氏煮海水成鹽處,位于半島南部膠州灣北岸城陽區西南部。

    相傳當地部落首領夙沙,有一天打了半罐海水正放到火上煮,突然一頭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著打死的野豬回來,罐里的水已經快熬干了,罐底部留下了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沾了一點嘗嘗,味道又咸又鮮。夙沙用烤熟的豬肉沾著吃了起來,感覺味道很鮮美。那白白的細末就是從海水中熬制出來的鹽。

    在膠州灣北部陰島北岸平緩的海灘上,經過若干年的潮起潮落,風吹日曬,自然形成了一層白色的鹽花,人們用木板刮起來收集到一起 ,經過加工,用于食用、交租、交換商品,這種取鹽方式是“刮堿取鹽”。

    相傳在漢代,山東半島南部膠州灣內天氣大旱,人們在掘井取水澆田時,發現井水比海水咸了許多,放在鍋里煮,果然比海水取鹽還多幾倍,先民從此開始了掘井取水煮鹽。在紅島多次挖掘出煮鹽的古井,目前在韓家民俗村內,有一口井保留仍相對完好。

    第二回 秦皇點贊賜芳名王母一怒淹洪州

    不僅漁鹽業的始祖在這里開天辟地,就連后來的秦皇漢武,也無比熱愛這片海。這不,傳說中紅島名字的起源,就與這倆人有關。

    相傳,秦始皇為尋求長生不老藥,曾三次巡游膠州灣。他站在船頭,遠望膠州灣內的第一大島贊嘆不已。他問左右隨從:“此島叫什么名字?”大臣回稟:“啟稟皇上,此島無名。”秦始皇說:“環海之島,碧波藍天,島海相連,綠樹蔥蔥,真乃乘蔭歇涼之勝地也?!贝蟪祭钏共潘济艚?,馬上回答道:“皇上,此島取名蔭島如何?”秦始皇準奏。從此蔭島的名字就流傳了下來,后來人們為了方便書寫,就漸漸將“蔭”寫成了“陰”,就被叫做了“陰島”。

    而桃花島的名字同樣是一位君王給取的,他就是漢武帝劉徹。兩千多年前,漢武帝下榻不其城(現城陽)行宮時,下令在女姑山上建明堂和太乙仙人祠。漢武帝在女姑山參加完祭祀大典后,與群臣們站在山頂觀賞美景。只見天空萬里無云,山下海浪滔滔,遠望西海岸的蔭島,就像一條大船停泊在膠州灣之中,島上綠樹成蔭,綠樹叢中一片桃花開得正盛,像一片紅云籠罩在島上。漢武帝看到這番美景,龍顏大悅,禁不住贊嘆:“桃花美島也。”從此這島就多了一個桃花島的美稱。

    這個秦皇漢武都“點贊”的小島,還有個關于天庭王母娘娘的傳說?,F在的紅島,有兩句順口溜就與這個故事有關。一句叫“獅子紅了腚,淹了洪州城”,一句叫“淹了洪州,立了膠州。”相傳“洪州城”的東城門在今天的板橋坊,西城門在紅島的東大洋海中冒島處,南城門在四方湖島的海上,北城門在女姑口?!昂橹荨敝?,也是因為這里經常發洪水而得名的。

    相傳,王母娘娘到凡間來體察民情,她變成一個又臟又丑的乞丐婆來到了洪州城討飯。她來到一戶人家門口,從里面出來一個婦女,手里拿著一張白餅和一張黑餅??吹接腥擞戯?,那婦女說:“給你張黑的,這張白的留給孩子墊屁股,還軟和些?!蓖跄改锬镆宦犨@話,十分生氣 ,心想:“這地方的人真是壞透了,不能留了?!苯又謥淼搅硪粦羧思遥@是一對窮困的母子。兒子名叫忠義,十七八歲,見到要飯的老婆婆馬上請她進門,幫她換上干凈的衣服,還幫她梳了頭。王母娘娘非常感動 ,對忠義說:“洪州城門前有一對石獅子,你要經常去看看,如果看到石獅子腚紅了,就是這座城要被淹了。我給你扎一個小木筏子,到時候你趕快帶上你娘坐著木筏逃命去吧!”忠義聽了這位老婆婆的勸告,時常去城門外看那對石獅子的屁股。有一次他碰上了自己的結拜兄弟無義,無義對他的行為很好奇,于是一直追問,忠義就把王母娘娘對他說過的話如實轉告。但無義卻不相信 ,他想:這對石獅子是白的,哪一輩子能紅腚啊 !于是找來紅漆,偷偷把石獅子腚染紅了,想嚇唬一下忠義??烧l知這獅子腚一紅,天空馬上下起了傾盆大雨,只見雨越下越大 ,很快就沒過了腳脖子。忠義一見石獅子腚紅了,知道洪州城要淹,趕緊跑回家去,帶著母親登上木筏,等他再回頭一看,“洪州城”陷入一片汪洋,沉入海底。木筏載著娘倆飄到膠州,忠義和老娘就在岸邊割蘆葦,搭建草房住下了,過著漁樵耕種的田園生活。

    在1947年出版的《青島指南》上,有這樣的記載:“東大山在陰島(今紅島)之極東,濱海聳立,氣象巍峨,相傳為古洪州西關,有城墻遺址。農民屢于山上拾得盔頂甲片及金釵等物……毛島(即冒島)孤懸東大洋村東海中,上有古井一口,水味清洌,聞系古洪州西門,但代遠年湮,城舍蕩然,相傳明以前即有之。”這就是說,這個古老的傳說,并不是毫無依據。上世紀九十年代,修建環膠州灣高速公路時,專家在冒島北側十幾米處的海中測繪時發現“深不見底”,分析說這個地方可能就是當年洪州沉沒海域。

    第三回 中興祖報稅為官后世人海畔圍田

    千百年留下的傳說讓人們印象深刻,而紅島一名其實是在“文革”初期才出現的。而據史料記載,此前之所以叫陰島,一是因為該島位于膠州灣北部,相對于陸地,陰島恰好位于水之南(水之南為陰);二是該島經常云霧籠罩,天陰地暗,故名為“陰”。

    事實上,紅島在夏商周屬于萊夷地,也就是常說的“東夷”。春秋戰國時期,紅島就是齊國獲取“漁鹽之利”的主要場所。秦統一中國后,歸屬為瑯琊郡不其縣。

    “過去紅島的漁船是不允許到外面捕魚的,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朝廷頒布‘展海令’,這才開始‘小船,小捕作業’。”韓家民俗村總經理劉群英介紹,從康熙年間開始,紅島的捕撈業才得以大規模開發,至乾隆年間,小中型捕撈船興起,紅島的漁業大盛。各自然村的漁船猛增,韓家村東郎君港碼頭千商云集,市肆并列,一派繁華景象。根據族譜記載,韓家村村民的祖先是春秋時期韓起的后代。“到了我是第二十代,根據族譜記載,我們的九世祖是鹽官,是負責鹽業報稅的”,韓家民俗村董事長韓平德說,據說當時家里光土地就有2000多畝,還為十世祖捐了個太子隨從的官職。韓平德說,十世祖出行有專門的仆人牽著大紅馬開道。當時紅島還是個孤島,等到海水退潮,大家聽到馬蹄敲擊礁石的聲音,知道人回來了,抓緊出門來接。

    咸豐年間,韓家的十五世祖韓中泮繼承了以往的家業并有了發展。當時家里有三艘大帆船,在山東半島、江蘇一帶做糧油、竹木以及南北土特產的運輸和毛衣。有專門的“春盛”商號,最大的帆船叫“春盛”,商行也叫“春盛”。十五世祖有四個兒子,一個負責航海,一個負責鹽田,一個經營春盛商號,還有一個負責農田,韓平德說,當時也是韓家莊盛極一時的時代。

    不過,在1900年之前,人們基本上都是以海水煮鹽、掘井煮鹽為主,1900年,韓家村民韓高祥、韓高志在即墨金口學會修鹽田曬鹽技術,回家后在韓家村郎君港建成四副曬海水制鹵取鹽的鹽池,成為膠州灣內第一戶使用近代制鹽技術大規模建池曬鹽的先驅。韓高祥、韓高志等兄弟也教會和帶動了周邊肖家、馬戈莊等周邊村民修建鹽田,到1913年時韓家周圍的鹽田總達到900多副斗子,面積18萬公畝,年產原鹽3.5萬噸。

    “以前,紅島就是個孤島,只有退潮的時候,才能露出路來,人們順著礁石路回家。后來隨著鹽田越建越多,1913家的時候 ,紅島的鹽田快和肖家接到一塊去了,大家把中間填平,紅島才從一個海島變成與陸地相接的半島”,韓家民俗村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鹽田曬鹽,就是在海邊圍出一片地來,漲潮的時候海水引入蒸發池,這樣經過風吹日曬蒸發,從一個池子先后導入另外的幾個池子里,達到一定濃度再倒入結晶池,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漸析出大鹽粒子來。紅島后韓家社區81歲的老人韓明斐說,曬鹽被稱為“清水撈銀子”。

    根據 1904~1905年度的《膠澳發展備忘錄》,當時紅島的居民生產出來的食鹽足夠整個膠澳租借地的人食用 。紅島生產的食鹽絕大部分被青島商人買走,并從那里繼續銷往農村地區。商人們以3個大錢1斤買進,在李村集市上可賣到5個大錢1斤。據 1933年《青島指南》載:“島中南部多鹽田,居民多賴漁鹽之利,入其間者,第見縱橫鹽斗,排列海沿,汲水風車,自由飛轉,游覽其中,別饒佳趣?!?

    第四回 老工人四十創業小頑童五歲學棋

    在韓家民俗村里,有“韓家村建鹽田圖”和“一九零五年膠澳鹽田圖”,可以清晰地看到當年村旁到處都是劃分嚴格的鹽田。以前的鹽田,到處是溝溝壑壑,要是不知道的走錯了路,根本走不出去,81歲的韓明斐老人說。

    韓家民俗村董事長韓平德,經常談及他家里的“漁鹽歷史”。十六世祖是家里的長子,經營家里的鹽田;家族人多,十七世祖不愿受管教21歲去闖關東,十八世祖韓高樓跟著叔叔長大,一直當船長漂泊在海上。韓平德說,等到父親韓明仁從村立完全小學畢業時,家里有30多畝地、60畝鹽田,還雇的有長工和短工。由于高樓公長年在海上,家里產業無人照看,已經考上青島市立中學的父親,被勸說放棄學業,學習曬鹽制鹽。

    不幸的是,1937年高樓公染上霍亂去世,韓平德的父親19歲開始當家。正趕上抗日戰爭,土匪,雜牌武裝,日本人,自封的地方官吏都盯上了鹽業這塊肥肉,一遍遍殺來要求繳稅?!笆詹簧襄X來,一開始是把門和鍋都給卸走,再后來就把保長給吊到梁上,保長的老婆孩子挨家挨戶求人攤點錢救人”,韓平德說,抗戰八年后家里的土地、鹽場都所剩無幾,1952年定成分時家里成了貧農。

    父親一輩子受罪,沒享過福。韓平德說,他給我們兄弟取的名字,分別是:信、義、和、平、民,也能看出他在兵荒馬亂時代里的追求。韓平德小時候在政治運動和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度過,成年后先后擔任村里的民兵連長、生產隊長和生產大隊長。1980年改革開放后,他到紅島人民公社紡織廠做車間主任,學到一些工業技術和管理知識。1984年,虛歲40歲生日那天他回家,母親說:“你40歲的人了,不是小孩子了,50歲就老了,你還有兩個姑娘要養活,你也不犯愁?”“50歲就老了”的話,和祖宗們創業、守業的輝煌,讓他徹夜難眠?!斑€有十年,我該怎么辦?”考慮了兩個月后,他決定下海創業,看看能不能成為先富起來的那一批人。

    1984年,他辭職后和夫人找了兩三個幫工,開始做鋁制品上的塑料配件。從小作坊起步,逐步生產鋁制品,鍋碗瓢盆,到1997年有了1000萬的流動資金。是小富即安去養老,還是接著把事業做大?在政策的鼓勵之下,他二次創業,創辦了青島通用鋁業有限公司,該公司很快成為青島百強企業。

    2004年,快60歲的韓平德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說做實業是做實業,能不能做一件更有意義的事呢?這時候童年里的文化記憶不斷涌上心頭,他說,以前我們村有很多的廟宇,碼頭上有漁祖廟、鹽宗廟、三官廟,村里光關帝廟就有三座,他從小在廟宇前看著大人曬鹽和出港。后來廟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底都焚毀了,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古老的家鄉正在逐漸消失。于是,他決定,要把家鄉的風俗和文化都保留下來,得到許可后,在村旁的鹽堿荒地上修建韓家民俗村。

    韓家民俗村建在古漁場和古鹽場遺址之上,占地近300畝,投資2億余元,恢復重建了郎君廟、天后宮、鹽宗廟、千手觀音殿、大雄寶殿等民俗景觀景點,建設了漁鹽文化博物館、民俗文化博物館、洪州商埠古街和鹽宗大街仿古店鋪、韓家客棧等,以漁、鹽、耕、讀為主題,除了保留當年人們用于漁業、鹽業的用具,還原當年的生活場景,還注重造船技術、制鹽技術和民歌民謠等文化的繼承發揚。2013年,紅島韓家民俗村發掘的木質漁船制造技藝、鹽宗夙沙氏煮海成鹽傳說,成為省級非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民俗村內,還成立了一個國學館,每到周末請專家教授五六歲的孩子們國學技藝?!拔覀儗iT教學校里不教的東西,象棋、騎馬、劃船、織網、讀經”,韓平德說,小時候學到的東西會對以后影響很大,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7月25日,在韓家民俗村里,來了一幫參加海洋文化夏令營的孩子們,他們走進漁鹽文化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問這問那,有的還跟民俗村工作人員學起了織網。也許文化傳承的希望,就在這些孩子們的身上。

    文/圖 記者 姜振海  實習生 謝萌萌(署名除外)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紅島 漁鹽 結網捕魚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