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人文青島】從馬車到地鐵——青島交通漫談

2014-07-22 09:39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柳已青

  青島交通史,可謂一部馬路書寫的編年史,隨著城市的馬路從歷史延展而來,交通工具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換代。

  青島的城市發展進程和道路交通的開始,打上了德國人的烙印。青島地勢不平,德國人鑿山開路,升降曲折,一依山勢。如今青島的老城區中,老街仍是充滿了德國風情。“青島建筑中極為強烈的德意志民族風格和特征”,令梁思成印象深刻,并承認這里早期建設“相當美麗”,青島在“道路盡頭和轉折點上都有良好的對景”。在這樣的街區,起伏變化有節奏和韻律的馬路上,不論是人力車、馬車還是汽車,仿佛是老明信片中的風光,和山海融為一體。

  我們不妨把目光投向歷史深處,就可以看到青島市區的馬路上流動的景象。德國人經營的馬拉的客運車是交通的先驅,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德國的高級官員才可以乘用,后來成為客運車,當然價格昂貴。1901年,德國總督先以兩輛汽車代替歐式傳統馬車,使青島成為山東最早有汽車運行的城市。

  市區的街道和馬路,是嚴謹規劃和科學布局的產物,而市郊的公路,把青島市區與嶗山風景區聯通。中國最早的公路——臺柳路——建于1903年。由原臺東鎮起,經東吳家村及保兒、河西、李村、漢河等村,止于柳樹臺村。彼時的公路,主要供馬車行路,所以叫馬路。洪深在《青島聞見錄》提到20世紀最初的臺柳路:“自島至勞山(今嶗山)柳樹臺,數十里間,皆為廣途。每當星期休息,汽車往來,道旁槐樹,清香撲鼻,真快游也。”然而,德占青島時期的交通,建立在德國人對青島的城市規劃的基礎上,獲益者是德國人。臺柳路筑成通車后,專供德國侵略者及其僑民游山玩水、休療憩養、侵略軍調動演習之用。有時中國人推車在路上行走,看到德國人的車來了,必須立即將車推到路邊溝里;而德國女人騎自行車在路上行進時,中國人也要趕快躲開。

  自1900年后,汽車逐漸成為青島街頭的尋常風景,青島城區出現人力車、自行車、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并存。1934年夏天,作家蘇雪林來青島避暑,游覽市區和嶗山 ,寫了游記《島居漫興》和《游勞二日》。在蘇雪林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青島的馬車。她和丈夫“康”以及接待他們的朋友山大周教授夫婦一起,乘坐馬車到太平角野餐。他們乘坐的馬車很特別,配置的是一匹馬和一頭騾子。周君為蘇雪林介紹青島的交通和地形:“青島本是由一座荒山開辟出來的,全城的地勢坡陡起伏,雖說處處筑有光滑堅實的柏油馬路,車輛通行仍然感覺困難。因此這里馬車的制度也別出心裁,一騾一馬相配。騾取其耐運負重,馬則取其力大能爬山坡。”

  因為青島是一座國際化的城市,旅游業發達。上世紀30年代,青島的洋車夫,很多都會說簡單的外語。為了攬客需要,德語,英語,俄語,日語,都能來上幾句。吳伯簫在《島上的季節》文中寫道:聽吧,那“嗨嘍”的聲音,“OK”的聲音,洋車夫呼“Jin-riksha”的聲音,滿街都是。

  所有的道路都承載著城市的變遷,時代的變化,個人的記憶,而每一個時期的交通工具,更是時代的過客,留存著私人的經歷。1997年,我大學畢業來到青島。青島的馬路上,很少看到自行車和摩托車,和其他城市洶涌的自行車流相比,青島的馬路上,多了幾分靜。我經常乘坐從火車站開往勝利橋的5路電車,拖著長長的“大辮子”,嗡嗡地開了,到了站牌又停下。而5路私家小公共,常常超載運行,擠得滿滿的,每次遇到交警,售票員就會讓大家彎腰“一蹲”,乘客們也會乖乖地配合。這種小公共,因為存在安全隱患,很快也被淘汰了。

  時代在演進,城市的版圖在擴張,膠州灣跨海大橋和隧道開通,青黃不接成為歷史。私家車越來越多,不知何時,青島的交通在上下班高峰,開始堵車。

  如今的青島,即將駛入地鐵時代。地鐵2號線正在施工,藍色硅谷輕軌線通過環評。“隨著地鐵和輕軌的建成通車,青島主城區的交通系統將進入公交、地鐵和輕軌并行的時代。”春暖花開,你是乘坐公交車看大海,還是乘坐開往春天的地鐵,戴著耳機聽一曲時光之城,在城市的地下來一次穿越?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馬車 地鐵 青島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