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晏揚 重慶晚報近日報道的《12萬元手機丟了》一事有了結果:自稱撿到手機的田先生在派出所里,將手機還給了
失主張先生的弟弟。對于此前張先生承諾的5000元到10000元酬金,張先生的弟弟表示不知情。當記者與張先生聯系時,張先生也一直不作正面回答,只是表示這件事讓他有些心不甘,讓記者“問派出所”。(7月18日《重慶晚報》)
對于新聞中張先生的言而無信,大多數網友都是從道德、誠信層面進行譴責。事實上,在現代法治社會,拾金不昧不僅是
道德問題,更是一個法律問題,失主張先生言而無信,其實已經涉嫌違法。
根據《物權法》第112條的規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應該說,法律已經規定得很清楚,張先生應“依法”向田先生支付5000元到10000元酬金,否則就涉嫌違法。嚴格一點說,按照“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的表述,田先生將手機交還給張先生的弟弟時,就有權索要酬金;如果對方拒絕支付酬金,不履行承諾,則手機應由派出所暫時保管,不應該立即歸還給失主。
聯系到幾天前成都一名男孩撿到錢包后向失主索要酬金購買自行車一事所引發的爭議,我們有必要對拾金不昧的法律問題作一番梳理:拾遺者將遺失物“無償”歸還給失主,這是最為純粹的拾金不昧,是值得大力提倡和頌揚的高尚行為;而拾遺者在歸還遺失物時,也有權向失主索要“必要費用”,包括保管費、交通費、通信費、誤工費等,失主也應“依法”支付這些費用;如果失主事先懸賞,應按照懸賞金額向拾遺者支付酬金;如果拾遺者隱匿 、占有遺失物,輕者涉嫌違法,重者則涉嫌犯罪。
法律上規定失主應向拾遺者支付一定的費用或酬金,相當于在“昧”與“不昧”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達到失主與拾遺者之間的利益平衡。畢竟,我們不能奢望每個人都道德高尚,適當的酬金可以起到鼓勵拾金不昧、減少非法隱匿的作用。而像失主張先生這樣言而無信,其作用恐怕只會鼓勵非法隱匿。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