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朝清
“老太太撕一張條,少活一天。”近日,一則詛咒式小廣告出現在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碧興園小區。由于附近小區較為老舊,不少小廣告涌入社區內,出現在小區各處。小區內的老人和居委會工作人員利用空閑時間自發清理小廣告,這則詛咒式小廣告針對的正是這些清理廣告的老人。 作為城市“牛皮癬”,小廣告歷來讓人傷透腦筋。公眾參與作為治理小廣告是一種有效手段,卻遭遇了利益相關者的針鋒相對。在小廣告張貼者看來,擋住了“財路”的老人們無異于“眼中釘”。“詛咒式小廣告”說輕一點,是理屈詞窮的語言暴力;說重一點,是利益至上的人性冰冷。
社會學研究認為,當人們面對不滿,大體有五種行為策略——退出、忠誠、表達、忽略、投機。面對利益空間被壓縮,小廣告者張貼者采取了詛咒的方式來表達不滿、發泄怨氣,這顯然是一種錯亂的利益表達。在老年人身心健康越來越受重視的當下,“詛咒式小廣告”不僅違反了相應的城市管理法規,也觸碰了道德底線,失去了對生命基本的敬畏和尊重,是樸素人性的迷失。
中國人歷來講究“口彩”,這一點,在老年人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小廣告張貼者的“如意算盤”在于利用老人的忌諱心理,逼迫老人“就范”,從而達到讓小廣告“野蠻生長”的目標。只不過,“詛咒式小廣告”不僅起不到震懾作用,還會激發老人們的逆反心理,很可能得不償失。
治理小廣告,還是要回歸到“變堵為疏”的思路上來。一方面,給予小廣告一定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給小廣告戴上“緊箍咒”。只有實現了多元主體的利益協調,才會減少“詛咒式小廣告”的越位和失范。更進一步說,底線的失守、人性的變異是多種因素的結果,或許,我們不能將板子全部打在小廣告張貼者身上,也要反思社會治理的短板與不足。
(作者系高校教師)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