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舒圣祥 為了能在拆遷中獲得更多補償,貴陽市南明區云關鄉多個村近來出現大規模假離婚和買賣戶頭現象,有一個村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已離婚。按戶補償催生了應對手段“翻新”。當地的道路建設拆遷中,在確權審核時握有大權的當地兩名村主任先后被抓。他們被指一方面縱容村民弄虛作假騙取國家補償款,另一方面帶頭作假為己牟利。法律人士認為,買賣戶頭的村民涉嫌詐騙罪。 按照貴陽當地的拆遷補償規則,一個戶頭可認定的房屋合法面積為240平方米,這部分每平方米補償3000多元;超出部分按違章建筑算,每平方米補償約1500元。如此這般,當然是戶頭越多越劃算,就算自己家房子面積小用不完,還可以把戶頭賣給別人家,就像城里人出售政策房購房指標一樣。村民動輒多拿幾十上百萬元拆遷款,對于如此瘋狂的行為,如果因為“法不責眾”而不予追究顯然說不過去,對那些未曾造假的家庭更是明顯不公。
不過,一味指責村民素質低下或者法律意識淡薄,沒有多少效用。某種意義上,村民離婚增戶或者買賣戶頭,可以算作“理性經濟人”的應然作為。在規則漏洞面前,破窗效應、羊群效應同時應驗。問題在于,拆遷補償規則的制定者們,難道在事前看不到房屋補償掛鉤戶頭政策的漏洞所在嗎?如果明明看得到卻不從制度層面兜底,難道是要考驗村民自利的智商,或者是要引誘他們集體犯罪?
現行拆遷規則唯一的兜底條款,就是村主任的確權把關;只要村主任這一關被攻破,騙取拆遷補償就易如反掌。事實證明,村主任不是刀槍不入的“鋼鐵俠”。試想,若能事先預料到離婚增戶與買賣戶頭的問題,規定自拆遷政策公布之日起離婚的視同一戶,或者提前做好農村房屋確權登記,是不是根本就不會出現假離婚與買賣戶頭的問題?
某種意義上,政策漏洞既然存在,勢必會有人“鉆”;不能只追究鉆洞人的自私,卻不追究守門人的失職。好的制度約束人性,壞的制度放縱人性。“為了經濟利益假離婚”早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而貴陽拆遷政策的制定者們卻似乎對此全然不知,到底是被拆遷戶壞,還是政策制定者傻?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