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西流 7月12日,上海市召開全市司法改革先行試點部署大會。作為首批試點地區的上海,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相關改革方案備受各界矚目。上海新一輪司法改革部署,規定了詳細的司法人員分類標準,規定85%的司法人員需要投入辦案。專家認為,此舉意在去除法院內部的行政化,以使法院排除干擾,獨立辦案。(7月13日《南方都市報》) 上海司法改革試點,以
去行政化作為重點,通過司法機關人事管理改革和健全審判、檢察權力運行機制等措施,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辦案權。特別是,對司法人員實行分類管理,建立法官、檢察官“員額制”,確保司法人員主要集中在辦案一線,高素質人才能夠充實到辦案一線,甚至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也要親自辦案,大大提高了司法機關的辦案效率。
不可否認,過去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內部層層審批,辦案權責不明等問題。一方面,我國法院的審判工作高度行政化,將審判權與行政管理權混同,由此形成了對案件的裁定意見實行“領導把關、層層審批”,法官不能真正成為案件的決定者,行政權主導著審判。這種“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模式,既不能保證案件質量,又違背了程序正義,甚至是造成冤假錯案的根源。更為嚴重的是,一旦出現錯案,很難找到具體負責人。
另一方面,由于案件增長迅速,法官數量增幅不大,一些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實行法官“員額制”,相當數量的法官并未從事審判工作,而只是掛著“法官”的虛名從事其他工作。比如,在廣東,全省從事審判管理和司法調研工作的法官,約占法官總人數的4.3%,從事審判輔助和行政后勤工作的法官則占18.3%。正因為如此,上海將建立法官、檢察官“員額制”,規定85%的司法人員必須投入辦案,并作為此次司法改革的重點。
然而,若要真正實現司法去行政化,首先還要去地方化。誠如專家所言,上海司法改革,“此舉意在去除法院內部的行政化”,言下之意,難以全面實現司法去行政化。實際上,司法地方化,是造成司法行政化、影響司法公正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提升司法的獨立性,首先必須使司法去地方化。法院本來應是公正客觀審判案件的,但在司法地方化的背景下,法院往往成為地方政府手中的工具,使得法院難以獨立審判、做出公正的裁決。因此,上海在司法改革中,應對司法機關實行縱向管理,人、財、物與地方脫鉤,并通過設置專門的行政法院,來解決司法地方化的問題。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