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金彪
光有淚水和“辣味十足”的批評還是不夠的。群眾更關心的是,這些干部在民主生活會上的表現,是否會對今后的工作作風產生積極影響。
沒有了專車接送,沒有了別人幫忙拿包,四川安縣縣委書記廖雪梅有了很多變化。廖雪梅將其歸因于半個月前的一場專題民主生活會。會上,有人對她提出批評:“有官氣,有嬌氣,一天換三套衣服,走出辦公室后,手機包包都是別人幫忙拿。”
往日“嬌氣”的縣委書記變了,而且是以身邊人感受得到的方式。“叫車”“提包”雖然都是小事情,但卻反映出民主生活會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效果。領導干部之間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就需要帶來這樣的改變。
一段時間以來,各地接連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參會的各級干部也都開展了“辣味十足”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甚至出現了當場流淚的場景。有媒體總結道,6月份全國7個省共70多個地方召開民主生活會,至少有13個地方的領導干部“哭了”,或“哽咽流淚”,或“痛哭失聲”。
然而,光有淚水和“辣味十足”的批評還是不夠的。群眾更關心的是,這些干部在會上的表現,是否會對今后的工作作風產生積極影響,被批評的干部有沒有改正會上指出的問題,言行舉止有沒有變化。如果被批評的干部哭過之后講了一通辣味十足的話,擦干眼淚、拍拍屁股走人,不好的作風照舊,這樣的民主生活會就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光說不做等于“沒說”。正如縣委書記廖雪梅所說,“問題藏不住,讓大家大聲說出來,正視它,改正它,才能丟掉這些‘包袱’。”而努力改正、“真抓實干”的官員,才能贏得老百姓的尊重。
當然,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官僚主義以及奢靡之風不會自動消失,改作風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通常而言,長期形成的習慣和作風具有“惰性”,今天說改了,明天可能就又會“犯”;而一些問題也存在某種普遍性。民主生活會給領導干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出口,但要形成長效機制,還得有約束權力、規范作風的制度性安排。
由此看來,縣委書記廖雪梅不叫專車、自己“提包”的做法,只能算是一個良好開端,這種“去官氣”“去嬌氣”的做法能否長期堅持下去并帶動其他干部改正問題,仍需長期不懈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不妨把“民主生活會”的壓力延伸到會后,將領導干部的“改變”也置于群眾監督之下。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