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金惠 當行業協會純粹靠權力庇護生存,就難有公正性可言,甚至失去了存在價值。行業協會要走上市場化道路,成為經濟活動的調適器,就必須在形式上與行政部門切割,保證自身的獨立運行,既不把權力當靠山,也要防止權力的控制和滲透。
因違規收費、未經批準開展評比達標、有償提供信息等原因,6月24日審計署公布的報告中,多個行業協會和社會組織被“點名”。至2013年年底,衛生計生委、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13個部門主管的35個社會組織和61個所屬事業單位利用所在部門影響,采取違規收費、未經批準開展評比達標、有償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共計29.5億元,部分單位違規發放津補貼1.49億元。(6月26日《法制晚報》)
行業協會亂象由來已久,比如餐飲業“霸王條款”重重,行業協會不僅視而不見,還出言維護;云南西雙版納旅游協會聯合企業約定房價、票價,限定酒店、景點及用車,還對選擇其他商家的旅游企業處以罰款……但審計署公布的多個行業協會和社會組織取得違規收入近30億元,還是足以令人震驚。
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的行業協會帶著與生俱來的官方印記。根據1998年修訂后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包括行業協會、商會等在內的社會團體采用雙重管理體制——民政部門為登記管理機關,相關政府部門為業務主管單位。在這種情況下,不少行業協會自然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可以輕松向企業收取所謂的會費、贊助費、評比費等,而交了錢的企業也就相應地獲得短暫平安。在這種雙方長久以來維持的“平衡關系”之下,誰都不愿意去點破看似完美的潛規則。
然而,行業協會本不該如此。它是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社會中介組織,不僅協調本行業企業之間的經營行為,更為政府與企業搭建起溝通的橋梁。當行業協會有了權力庇護,就難有公正性可言,甚至失去了存在價值。對此,國家三令五申要求各級政府對此進行清理整治,2013年出臺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中已明確,將逐步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可從如今的審計結果來看,大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勢。民政部承諾今年將啟動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試點,爭取到2015年年底前全面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要借此根治政企不分的后遺癥,關鍵在于行業協會能否從行政保護中“斷奶”。
“斷奶”意味著行業協會不僅要在形式上與行政部門脫鉤,取消其掛靠政府部門的歸屬性質;還要保證協會運行上的獨立性,防止某些行政部門的控制和滲透。當前,行業協會淪為某些行政部門的小金庫,近30億元的違規收入是否蘊含了權力腐敗,我們不敢想象。但可以肯定的是,相關部門能否拿出刮骨療傷的勇氣和決心,決定著政策與法律的執行效果。當然,行業協會被斷了行政保護的奶,是為了走市場化之路,在市場競爭中迸發活力和潛力,成為經濟活動的調適器,而非長期為公眾詬病的“戴市場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業的轎子,收企業的票子”的怪胎。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