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杭民 5月17日,記者從市經信委了解到,今年北京將繼續加大力度推進污染企業調整退出,將重點調整退出磚瓦、石灰、石材、家具、涂料、印染等12個工業污染行業。此外,原定“今年年內調整退出300家污染企業”的目標,將提前至10月底前實現。(5月18日《京華時報》) 這幾年,一些已經被發達地區拒絕的污染企業沿著從東部向西部、從南方到北方、從沿海發達地區到內陸欠發達地區的路徑遷移,給轉入地的百姓帶來不可彌補的傷害。
據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介紹,企業調整退出,將主要通過拆除污染生產設備、對主要污染生產環節進行停產、變更工商營業執照、注銷營業執照、遷出本市等方式,使企業不再具備落后產能生產的能力,“所有北京市調整退出的污染企業,絕不能
帶著污染遷到外地。”從這一表態來看,退出的污染企業似乎不會帶著污染遷到外地。但在政策執行力屢遭詬病的今天,“對主要污染生產環節進行停產、變更工商營業執照、注銷營業執照、遷出本市等方式”,是否能真正做到“絕不能帶著污染遷到外地”,還是令人懷疑的。
事實上,北京污染企業調整退出早就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北京第一批外遷公司名單已確定,涉及化工、建材、鑄造等門類的207家公司,目前名單已經通報給天津、河北等地。但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否定了這個傳聞,稱并未制定外遷企業名單。于是,有媒體就質疑,2014年10月底前將有300家排放不達標的污染企業退出北京,鑄造、化工等六大行業也將退出北京。經過治理仍沒有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污染企業,如果北京周邊省市也不接納,這些京企將何去何從?
“黑色GDP”盡管已經遭到輿論和百姓的抨擊和詬病,但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在那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殘余的“唯GDP至上”的畸形發展觀、片面政績觀,往往使得當地的環境監管形同虛設。在中央“不以GDP論英雄”的政令下,污染企業“絕不能帶著污染遷到外地”應
成共識。而這達成共識,不僅需要地方長官的“綠色GDP”情懷,更需要有強有力的執行力和嚴厲的追究問責機制。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