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曉求
大國經濟有很多的標識,包括總量規模、產業結構、貿易、人才與法制,其中非常重要的指標是金融體系。 完善的金融體系,至少需要三個方面的支撐。一是有足夠的窗口,它的融資和投資活動有廣泛的平臺,同時這個體系是透明的,讓市場參與者擁有充分的選擇空間。二是有足夠的長度和寬度,不僅在國內配置資源,還可以延伸到國際來配置資源、分散風險。三是有足夠的深度,這里指的就是市場化的程度。
部分金融企業中,一直以來存在為大企業服務、為富人理財的不良傾向。如何轉向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普惠式金融”?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小微企業獲得融資的機會、中低收入群體進行財富管理的機會,都紛紛增進了。這背后,乃是互聯網金融更強調的“一切為客戶考慮”的市場化思維——你需要什么,我創造什么。
這些,與傳統商業銀行的“基因”是完全不同的。一項金融制度,一種金融產品,如果能夠受到大量融資者歡迎,一定是它的“對面”有欠缺,難以提供這種金融服務。所以,當互聯網金融把客戶體驗的快捷、靈活、高效放在首位,就如同“電商模式”對傳統店鋪的顛覆一樣,形成了金融領域市場化的變革,逐步呈現商業銀行、資本市場之后的第三代金融業態。(摘自《人民日報》)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