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麗 北京地鐵的票價問題又一次引起關注。日前北京交通委委員榮軍在公開場合表示,北京軌道交通成本為每人次6-7元。按此推論,相較于2元票價,北京地鐵還有4-5元漲價空間。而據媒體報道,目前北京市交通委與市發改委正設計調價方案。 公共服務的漲價,往往會成為輿論熱點,由于牽涉政府、市場、企業、個人等不同主體的利益,爭論通常也比較激烈。這在北京地鐵問題上表現得更為明顯。應該明確,漲價既是公共決策,又是民生舉措,決策之前把原因說明白、把收支賬算清楚非常重要。否則難免有自說自話嫌疑,很容易遭遇民意反彈。
在許多城市,水、電、燃氣、交通等公共服務都是由少數幾家甚至一家企業提供,政府以財政補貼的方式彌補相關企業的政策性虧損。作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些產品價格上漲,勢必會影響到廣大市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切身利益。但是,這并非說“漲價”就成為不能碰的死穴,是否上漲要取決于實際情況,應有理有據。
目前來看,“虧損嚴重、難以為繼”是最常見的漲價理由。但只是這么籠統一說顯然不夠。就拿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為例,起碼要說清以下方面:一張票背后的實際成本是多少,由哪些部分構成,是怎樣測算的;為了彌補票價和實際成本之間的差額,政府補了多少,企業自擔了多少;漲價要求是企業提出還是政府提出。若是政府提出,是不想追加財政補助,想把錢投向其他領域還是有別的考慮?若是企業提出,到底是因虧損還是超負荷運載?若是虧損,是因其負擔得太多還是自身經營不善……總之,賬算得越細越好?,F在很多人一聽漲價就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基礎公共服務領域市場化程度不高,許多企業都帶有壟斷性質,如果漲價沒有完整的經濟數據做支撐,難免有群眾不買賬,懷疑其“師出無名”,懷疑真正原因是相關企業“自己不爭氣”,或者干脆就是“與民爭利”。
另外,公共服務漲價,尤其是地鐵、公交漲價,不光是誰多掏錢的事。對于這次北京地鐵調價,就有意見指出,這可能會讓更多的人選擇乘坐公交車或開私家車,使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更為嚴重。由此看,不但經濟賬要說清楚,還要考慮社會效益,并充分解釋回應關切。
部分群眾一聽到“漲價”就惱火,就是被一些閉門決策和走形式的價格聽證傷了心。要讓公眾對價格調整保持理性,相關部門和企業必須得先拿出態度來,把群眾最關心的事說清楚了,切忌躲躲閃閃、虛言搪塞。而完善公共產品補償機制,在行業內推進市場化競爭都需要逐步探索,當然,“托住”底層群眾的剛性需求是個底線,無論怎樣改革都不應逾越。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