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溫江樺 4月25日,江蘇省市政風熱線聯動直播走進淮安。住在河面的陳女士帶著一瓶河水走進了直播現場,并當場向淮安市環保局局長下跪,請求盡快治理柴米河污染問題。 從現實治污中的種種羈絆考量,陳女士跪求環保局長履行職責,恐怕還是“無奈”多一些。這種無奈,體現在公民權利的疲軟之上。對于治污不力、環境污染,公民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少,如批評、建議,甚至起訴。不過,方法看似很多,并無“殺手锏”。陳女士此前也去環保局投訴未果;最近一個典型例子:蘭州市民起訴自來水苯超標,屢次被法院駁回。由此看來,公民權利的啟動,并非易事;打消權力的傲慢姿態,還須制度保證公民對權力有著根本的制約能力。
這種制約能力在哪?如果借鑒一下美國上世紀60年代興起的環保運動,里面有一個很典型的細節:環保熱潮席卷美國,迫使美國兩大黨無不將“環境保護”視為一柄爭取選民的利器。啟示很明顯:如果能用老百姓能左右官員仕途,就有希望打消權力傲慢,亦可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對比而言,國內對環境治理是自上而下的“治污不力一票否決制”,其弊端在執行過程中也顯露無疑:如果行政高壓擯棄了與社會互動,在公開透明機制不暢的情形下,實際運行往往走偏。
不可否認,國內對治理污染自上而下的行政壓力,越來越大,從近日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新《環境保護法》即可看出——“按日計罰不封頂”、“領導引咎辭職”等制度,頗有力度。但對比來看,對公民的權利規定,卻顯得有點單薄。雖然這次新《環境保護法》為環境保護公益訴訟,規定了強硬條款:符合規定的社會組織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法院應當受理,但是還遠遠不夠。
治理污染,需要自上而下,更需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治理中,目前的要義是讓地方環保機關有力,讓其有所作為,不被地方政府掣肘。而“自下而上”的治理中,更要補足公民的話語權,提升公民意見的分量、比重,讓公民權利能夠有效影響權力的運行生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恐怕陳女士這一跪,徒具新聞效果,卻很難起到實際作用。 (作者系媒體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