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亞麟 武漢網友“管得寬”近日發帖描述了他的租車經歷:從上午到下午,跑了10里路,找了16個站點,都無車可租或無法還車,甚至遭到工作人員揶揄,“坐公交,打出租更方便,為何租自行車?”不少網友跟帖感慨“對公共自行車徹底失望”。3億元投入、上千個站點、10萬輛自行車、100萬人辦卡……曾廣受關注的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打造了“滿街都是自行車”的亮麗風景線,然而4年多的時間之后,卻陷入“車輛少、租車難”,部分站點癱瘓荒廢的地步。(《京華時報》4月14日報道) 原本武漢的“公共自行車”在4年前就是一項備受公眾矚目的項目,而武漢“公共自行車”公推私營的模式也受到廣泛推崇,被國內不少
城市競相效仿。
在當時看來,這樣的自行車租車項目促進了城市環保、方便了市民出行、體現了一種現代的生活理念,可以說是一舉多得。而且租車項目運營伊始,武漢的市民也熱烈響應,100萬人辦卡租車的規模就可見一斑。
然而,4年下來,原本這項一舉多得、“穩賺不賠”的項目,卻陷入了難以為繼的尷尬局面,運營自行車租賃項目的公司拿著政府給的優惠政策和市民辦卡的押金去搞起了房地產,置這樣一項一舉多得的好項目于不顧,實在令人憤怒。
我們不僅僅要譴責公共自行車租賃公司這種追求私利的短視行為、“一錘子買賣”,更要反問:原本武漢市政府轟轟烈烈推出的這項“民心工程”,賺了眼球、賺了政績之后,后續便不再管理、不再監督了?是不是武漢市政府做的也是 “一錘子買賣”呢?
不僅僅是武漢的公共自行車項目,其實全國很多地方也有類似這樣轟轟烈烈上馬,慘慘淡淡運營的所謂“民心工程”,而這些披著“民心工程”的政績工程,在浮躁的政績觀下,在一段時間的喧囂過后,最終也只能變成“一錘子買賣”的鬧心工程。
要想杜絕這樣類似的 “一錘子買賣”,顯然我們先要從建立科學合理、公眾監督的公共財政體系下手,然后再談其他。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