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一米年齡
1.8億歲 瀕危國寶曾是恐龍美食
在1.8億年前,它曾是地球上最繁茂的植物,它和恐龍同是 “爬行動物”時代的標志,更是一些“吃素”恐龍的主食,1.8億年過去了,曾經的地球霸王恐龍早已滅絕,沉睡地下變成了化石,它卻仍然存活在世,生長得茂盛而繁大,甚至來到青島
世園會,和廣大游客親密接觸。在世園會的
植物館里,就藏著這樣一棵“祖師爺”級別的蕨類植物——
桫欏,經歷了多次冰川時代,斗贏了恐龍和環境,它也被場館里的工作人員戲稱為 “植物界的不死小強”。
其貌不揚大有來頭
走進植物館,穿過竹聲細細的竹藝館,再走過神奇的多肉植物叢,在植物館的暖溫帶館內,就來到了遠古植物區。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是孢子植物,蕨類靠孢子繁殖,所以是孢子植物,然后是鐵樹這樣的裸子植物,最后才是被子植物。 ”據植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在生物學的進化史上,陸地植物經歷了孢子、裸子、被子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蕨類植物是我們日常常見的所有植物的“祖師爺”,而其中的桫欏,更是“祖師爺”里最資深的。
“你看這個,看上去很普通,扔在馬路上都不會有人揀,它就是黑桫欏。 ”一米多高的身高,乍看有點像椰子,直立而挺拔的樹干上面,向四周生發出又大又長的羽狀復葉,在植物園的一條小徑旁,有棵不起眼的植物,工作人員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桫欏,這次植物館引入的是其中的一個品種——黑桫欏。據了解,像桫欏這樣的蕨類植物,不開花也不結果實,因此也沒有種子,繁殖后代主要依靠孢子,對桫欏來說,孢子就藏在葉片背后星星點點的孢子囊中。
瀕危植物它排首位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作為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桫欏被稱之為活化石,在中國八大一級保護瀕危植物中,它列在首位,是中國保護力度最大的植物。據了解,在恐龍時代,蕨類植物多是高大的樹木,現在仍然存活在地球上的大部分蕨類都是矮小的草本,桫欏是已經發現的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因此是極其珍貴的“國寶級”植物。
桫欏分為黑白兩種
在世園會植物館里,不僅有長相“親民”黑桫欏,還有同屬于桫欏科的白桫欏,比起黑桫欏,它的樣子要漂亮得多,樹干上有一個個眼睛狀的斑點,有些斑點上面還生長著厚厚軟軟的絨毛。 “這是白桫欏,在臺灣還被叫做筆筒樹,它死了之后,樹干里面是空的,可以做筆筒,外面特別堅硬,還有天然的花斑,特別漂亮。 ”說起白桫欏,植物館工作人員對它贊不絕口。據了解,整個植物館的遠古植物區,種植著多種蕨類植物,既有巨大的鳥巢蕨,也有日常常見的腎蕨,因為蕨類對濕度要求比較高,在云南等省份,蕨類長得特別茂盛,一到雨季當地居民會去山上采一些蕨類回來,用開水一燙,就可以配著調料吃。(記者 王曉雨 王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
相關專題:
2014青島世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