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麗
日前,一組撫順市委書記王桂芬與環衛工人一起掃大街的圖片廣為流傳,也出現了不同的意見。 一段時間以來,地方
領導干部乘坐地鐵、清掃大街、上街執勤等親民舉動不斷見諸媒體,對此輿論場中既有正面肯定,也不乏質疑批評。探究起來,質疑的聲音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有些舉動明顯是偶然為之,甚至有表演嫌疑;二是把力氣用在本職工作之外,實際意義不大,而且可能“種他人地荒自己的田”。
領導干部走出辦公大樓,和群眾一起掃大街、坐公交,初衷大多是好的,是想貼近群眾、更接地氣,或者是帶頭倡導志愿服務、愛護環境等理念。對真心實意放下官架子體察民情的做法,群眾無疑也是歡迎的。
不過,有些親民舉動做出來,群眾并不“領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家感覺“不實在”。現實中,有些官員擠公交、吃盒飯,顯然是偶爾為之,并非常態,讓群眾感覺不可信;更別說有些還帶有表演、宣傳的色彩,讓人懷疑其動機不純,不是做給老百姓,而是做給上級領導看的。撫順市委書記坐公交、掃大街遭遇質疑,就是因為有人挖掘出活動中有攝影師隨同,頓時讓大家的心涼了半截。
除了“不實在”,“不實用”也是被群眾所詬病的一個方面。通過坐公交、掃大街,領導干部能拉近和群眾之間的距離,確有積極意義,但只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真正的群眾路線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要做到這些也不必一擁而上去掃地,提高業務水平、辦事效率,真真切切改善民生,更容易獲得群眾好評。尤其對于地方領導,當地諸多大局工作需要其去安排部署,更需要把心思“用在刀刃上”?,F在公眾的擔心之一,就是領導干部把時間、精力過多投入到刷公廁、擠公交這樣的事兒上,看似忙得熱火朝天,但如果把本職工作撂到了一邊,該干的活沒干,群眾還是得不到實惠。
所謂“人心如秤,民意如鏡”,群眾期待的是公職人員少秀花架子,多練真功夫,實實在在增加民生福祉。壽光縣委老書記王伯祥離開崗位20多年,當地群眾依然記著他帶領大家改造荒灘、發展蔬菜批發市場的事跡。這是用實干贏得
口碑的實例。對地方領導干部而言,切勿將轉變作風當成一種形式,“為親民而親民”。既然想樹立好形象,就應該對群眾心懷真感情,多發揮主動性辦些好事、實事,這些最有說服力。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