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關系學院國政系 羅英杰
●克里米亞公投并不是一個地方政府做出的孤立行為,其背后是俄美歐三方的角力,它們在此問題上的戰略考慮與行動是決定克里米亞公投結果的核心因素。最后也許各方不得不回到事件的起點,西方在抨擊俄干涉克里米亞走向的同時,也許更應該反省是什么刺激了俄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強硬立場。 2014年3月6日,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決定于3月16日進行公投,以決定克里米亞是繼續留在烏克蘭還是加入俄羅斯。最先克里米亞議會確定的公投日期是5月25日,后來提前至3月30日,如今再次提前至3月16日。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克里米亞俄族人支持的親俄派亞努科維奇下臺后,烏臨時政府宣布進一步與歐盟接近并取消俄語在近半數行政區內官方語言的地位等行為,嚴重傷害了克里米亞俄族人的感情,這使本已嚴峻的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局勢變得更加緊張。最終克里米亞公投將以何種方式落幕,這是國際社會近日密切關注的問題。眾所周知,克里米亞公投并不是一個地方政府做出的孤立行為,其背后是俄美歐三方的角力,它們在此問題上的戰略考慮與行動是決定克里米亞公投結果的核心因素。
毫無疑問,克里米亞之所以進行公投是為了擴大自己的自治權力,以獲得俄羅斯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庇佑。由于克里米亞的民族人口構成及與俄難以割舍的歷史淵源,而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和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3月7日也先后表示支持"克里米亞人民自由民主的選擇",因此外界認為克里米亞一旦進行公投,加入俄似乎是必然的結果。然而到時候俄能否立即接受克里米亞呢?情況也許并不簡單,因為,第一,克里米亞本身也是矛盾之源和潛在的動亂之地。克里米亞境內除了俄族人還有韃靼人和烏克蘭人,后兩者極力反對加入俄并在26日與俄族人發生了沖突。屆時他們肯定不能接受公投產生的加入俄聯邦的決定,因此,公投之后克里米亞沖突難以避免,甚至發生武裝沖突也有可能。第二,俄接受克里米亞等于切斷了與西方在烏克蘭妥協和解的后路,并將自己的戰略空間以及勢力范圍縮小至克里米亞一隅。俄官方曾多次表態除非有非常極端的情況發生,否則俄不會在烏境內進行軍事行動。隨著歐盟以及北約勢力范圍東擴,烏克蘭、白俄羅斯是俄與西方勢力緩沖的最后地帶,因此,俄難以冒著放棄烏的風險去接受克里米亞。同時,接受了克里米亞就意味著俄的西部勢力范圍僅剩克里米亞一處,再也沒有與西方討價還價的余地。第三,客觀上說,俄能否因接受克里米亞而打一場隨之而來的規模似乎不小的戰爭呢?從現在的局勢來看,俄軍隊進駐克里米亞,保護克里米亞俄族人的決心非常大,但是俄低迷的經濟似乎難以應付一場戰爭。
就烏克蘭而言,2月22日上臺的烏臨時政府絕對不能容忍克里米亞從國家獨立出去的事實。克里米亞的獨立行為不僅是對烏臨時政府權威的蔑視,也極可能是烏陷入民族分裂的導火索。正因為如此,針對克里米亞議會的公投決議,3月7日,烏代總統圖爾奇諾夫簽署命令,終止克里米亞舉行全民公決決議的效力,并表示涉及改變烏領土的問題必須通過烏全民公決來解決。可以想象,未來烏將極力通過多種途徑避免公投的發生,即便是公投如期舉行并宣布脫烏入俄,烏也不會予以承認。對美國而言,同樣也無法接受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的事實。盡管美支持并慫恿烏反對派通過所謂的民主方式推翻亞努科維奇政府,但克里米亞地方政府采取的類似行動卻明顯不符合美的利益。此外,克里米亞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美俄兩國對于烏克蘭的爭奪戰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針對克里米亞進行的爭奪。自俄在克里米亞采取軍事行動開始,美很快拿出10億美元的救助貸款以解烏財政之憂,而這次為了阻止克里米亞可能并入俄,美開始迅速調遣艦隊進駐黑海,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更是將克里米亞危機稱之為"柏林墻倒塌后歐盟安全最大的威脅"。現在看來,美似乎已經做好了不惜一戰的準備。相比而言,歐盟更多的是持猶豫的態度,因為對于歐洲很多國家(尤其是西歐國家)來說,俄既是戰略對手,也是合作伙伴,歐盟超過四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氣來自俄,一場全面的制裁必將招致俄全面的報復,這無疑是歐洲脆弱的經濟無法承受的。
目前看來,克里米亞危局似乎還找不到政治解決的突破口。最后也許各方不得不回到事件的起點,西方在抨擊俄干涉克里米亞走向的同時,也許更應該反省是什么刺激了俄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強硬立場。
■新聞鏈接
美歐敦促俄撤軍 俄稱愿同西方對話
據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美國總統奧巴馬8日與一些歐洲國家領導人電話晤商烏克蘭局勢,敦促俄羅斯從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撤軍。俄方則否認在克里米亞部署"協議以外的"軍隊,并表示愿同西方進行平等對話。同日,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說,該組織觀察團連續第三天未能進入克里米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