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薛易 3月3日,信報記者實測了島城幾家大型商場、超市的停車場寬度,最窄的只有2.25米。從市規劃局到城管,記者問了一圈,沒有一個部門監管“縮水”了的停車位。 一提商場、超市的停車位縮水,很多人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怪不得我去某某地方的停車場,停了三四次才停進去;怪不得我下車的時候,挺胸收腹才從夾縫中走出來,肚子還粘滿了旁邊車上的灰;怪不得我一開車門,就撞到了旁邊的車上……這樣一連串的“怪不得”,人們脫口而出,然而說了之后又忍不住撓頭。如果說,咱們在小區中自己購買的停車位縮水了,可以找開發商維權,實在沒轍還能打官司;但這是人家商家的停車場,只是給咱停車用的,就是縮水了,咱又能怎樣?
是的,“咱能怎么樣”是一個問題。但我們首先應該明白的是,這樣窄的停車位是不對的。如同規劃部門的工作人員所說,對于大型商場、超市等場所而言,在審批停車位寬度的時候,一般會要求盡量將停車位寬度設定為2.6米,即便是有特殊情況達不到的,也至少設計成2.3米。而低于這樣的標準,就會給停車者造成困難。
對于商家來說,你為消費者提供停車位,提供的是一種服務,當這種服務縮水時,也就等于在無形之中,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而一旦因此發生問題,商家就應該為這樣的問題擔責。
這一點,是很多消費者以前所不知道的,甚至于一些商家自己也沒有自覺的認識。所以,當消費者因為開車門發生小碰撞,導致小摩擦時,才很少去向商家反映。所以,當消費者向商家提出停車位窄的問題時,商家方面的工作人員才會認為“只要下車時小心一點就可以解決”。
我們知道,停車難是個現實問題,特別是在一些寸土寸金的地段。商家設計縮水的停車位,也許是為了給更多顧客提供停車機會,但這何嘗不是替他們自己考慮,以爭取更多客源?畢竟,對商家而言,賺錢才是第一要義。
事實上,在設計標準客觀存在的前提下,商家的主觀目的甚至不是很重要,因為之所以設定標準,就是考慮到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假如因為一方的主觀意圖就可以隨意更改,那還要標準干什么?然而,令人尷尬的是,信報記者問了一圈,發現竟然沒有一個部門監管縮水了的車位。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某些商家敢于突破底線了。
因此,要解決“咱能怎么樣”的問題,首先,需要消費者加強自身的權益意識,不當“老好人”,用實際行動依法給商家壓力,督促其重新對停車位進行布局。不要以為這是可有可無的小事,權益往往都是爭來的,你不爭就只能當“軟柿子”。其次,商家也不要再打“擦邊球”了,只有真正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才能獲得消費者的尊重。另外,相關部門也應明確權責,盡快歸位,避免出現監管空白,只有監管硬起來,這樣消費者的腰桿才能硬起來,縮了水的停車位才能重新豐滿起來。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