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玉勝 醫生在醫院上班的同時,還可開家私人
診所。記者2月27日從首次召開的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工作會上獲悉,北京市將探索建立醫生自主創業制度,允許在職醫生開辦私人診所,緩解居民看病難、看專家難。(2月28日《北京青年報》)
“看病難”的實質是看專家難。鼓勵在職醫生開私人診所,有助于打破公立醫院對優質醫療資源的壟斷,將大醫院的專家門診分化補充到社區醫療服務中去,讓老百姓就近方便地享受到專家的診療服務。不過,這種看上去很美的惠民舉措,似乎并未得到在職醫務工作者的積極回應。
作為醫療機構,私人診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房屋、人員、設備等不菲的先期投資,便成為其遭遇的第一道門檻。其次,“精力有限”的醫生白天在公立醫院坐診,晚上在私人診所看病,勢必導致其因加班加點而過度勞累。而面對可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專家門診,醫療服務質量會不會打折扣也隨之成為患者的憂慮。再者,在“分身無術”、彼此競爭的現實情況下,對于在職醫生開辦私人診所,院方的不支持、不高興態度可想而知,限制、掣肘甚至打壓都并非不可能。由此引發的人事、權責、薪酬等一系列矛盾沖突,需要政府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予以統籌協調,以確保開辦私人診所人員的在職權利。只有有效破解制約“在職醫生開私人診所”的高額投入、人事機制、市場認知、醫保空白等現實難題,北京在職醫生的自主創業之路才會讓制度善意走進惠民現實。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