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
肌注,能肌注不輸液”,這是衛生計生委等部門聯合制定合理用藥的原則之一。而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現在肌注幾乎已經銷聲匿跡了,很多市民生病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掛吊瓶。醫生表示,現在很多病人都會主動要求輸液。
很少有人打屁股針
1月21日下午2時許,記者走訪了人民醫院、中醫醫院、以及幾家診所看到,隨著氣溫的下降,近期因感冒發燒到醫院治療的患者又有所增加。而醫院注射室滿眼望去全是打吊針的患者。各大醫院雖設有肌注室,但相比輸液室,肌注者少得可憐。在一家醫院的輸液室,記者看到,眾多兒童、成人正在輸液,輸液處也排起了長隊。而在輸液室里也設有肌注處,記者在5分鐘內未見有人肌注。
對此,記者也詢問了幾位市民。他們中多數人表示,以前感冒發燒都是打“屁股針”,但記不清從何時開始流行輸液了。30多歲的胡先生因感冒正在輸液打頭孢。他告訴記者,“以前生大病才會輸液,現在輸液成了首選。”
走訪中,醫護人員多表示,目前雖設有肌注室,主要用于注射退燒藥、破傷風、維生素、鎮痛劑或產婦調節給藥等特殊藥品方面。
為求見效快主動打吊瓶
作為以前治療感冒等疾病的主要方式,肌注為什么漸漸被取代了?走訪中,多位醫生、護士均表示,患者的主動要求是原因之一。“輸液見效快,很多患者往往主動要求,甚至點名要輸哪種藥物。”
同時,也有護士分析,以前由于阿莫西林、頭孢類藥物等存在濫用情況,病毒已經適應了很多種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因此只能更大劑量地使用抗生素才能見效,肌肉注射已無法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以前一般常用的肌注80萬劑量的青霉素,如果現在來用,可能完全沒有效果。而且長期肌肉注射使用易引起皮下硬結以及淤血癥狀,有的針劑甚至會引起肌肉萎縮。”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注射方式的興衰還與抗生素的夸大宣傳、患者醫生的從眾心理乃至經濟利益均有一定關系。“現在的一些廣告夸大治療作用,把抗生素吹得包治百病,也給患者造成了錯誤認識,以至于患者生病后常主動要求輸液。久而久之,大家的習慣慢慢被改變。”
治病不能一味求快
肌肉注射日漸冷落,靜脈注射盛行也帶來了新的安全用藥問題。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發布的2012年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120萬余份調查報告中,因注射造成的不良反應,輸液占53.5%,其他途徑注射給藥(如肌內注射)僅占2.7%。
對此,疾控中心專家表示,口服給藥雖然起效較靜脈給藥稍慢,而一旦達到治療必需的血藥濃度后,即可達到與靜脈給藥相同的治療效果。所以,專家建議,要減少不合理使用注射劑帶來的不良反應發生風險,一方面是醫療機構應加強對注射劑使用的監管,醫生不要濫開靜脈注射,另一方面患者也應消除認識上的誤區,改變對注射劑的心理依賴,不要一味求快。同時,專家也表示,現在國家衛生部門已經就疾病治療提出了基本原則,市民最好也要遵循這個原則,即用藥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文/圖 記者 陳俊東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