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不成,跟著電視自學
今年29歲的潘健健癡迷于動物標本制作已經有四五年的時間了。“我們家就是養雞的,我打小就喜歡動物,希望這些動物最美的瞬間能夠永遠保留下來,于是就想到了標本制作。”潘健健告訴記者,幾年前 ,他聽說蟠桃有位老人會做標本,就上門求教,結果老人表示手藝不外傳。“沒辦法,我就把自己家里的雞拿去,讓老人給我制作標本,想借此偷藝。但是,拿到老人做好了的標本后,還是沒參透其中的奧秘。”
正當潘健健為如何學做標本頭疼時,正好電視臺播出了一檔標本制作的節目,里面詳細講解了小狗、鴿子等動物標本的制作過程和步驟。潘健健反反復復看了好幾遍,憑著自己之前的鉆研,再加上節目點撥,總算學會了如何
制作動物標本。“不過,還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一開始,我做了30多只雞標本,但是全都失敗了。”潘健健自嘲地說,“幸好自己家就是養雞的,要不然真經不起我這么折騰。”
潘健健告訴記者,剛開始琢磨做標本時,常常不是這兒出點問題,就是那兒有點毛病。“比如說如果在給動物剝皮時過于用力,把皮弄碎了,就算用針補好,過兩三年也會風干。”
制作標本,定型最重要
“做好一個標本,一般需要六七個小時。”潘健健說,以制作公雞標本為例,雞死后,需要在其肚皮處切開一個12厘米左右的口子,將雞體內的骨頭、肉等取出,然后把鐵條當骨頭,用三四根鐵條交叉用于固定。“定型是最重要的一步,除了耐心、細心,還需要一點感覺。”潘健健說,定型時必須用手好好整理,然后才能填充上棉花,使整個標本看起來栩栩如生。
潘健健告訴記者,很多動物都是春天褪毛、夏天換毛,這時候都不能做標本,只有等到秋冬季節動物毛色最好時才是做標本的最佳時機。“看一個標本好不好,最主要的是看形狀和羽毛的顏色。”潘健健說,毛色鮮艷、毛長,做出來的標本就比較漂亮,還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一般毛色鮮亮的雞更加錦上添花。”
標本做好了,如何才能最長時間內保持其形狀和毛色,讓它栩栩如生呢?潘健健表示,秘訣就在標本的肚子里。“每個標本的肚子里都放入了防腐劑、干燥劑等,這樣就能防止腐敗,還能起到防蟲的作用。”潘健健告訴記者,正常做好的標本如果只是用于觀賞的話,保存二三十年的時間絕對不成問題。
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
展覽 潘健健告訴記者,做動物標本純屬他的個人愛好。“以前都是自己做了自己欣賞,這幾年,有的朋友知道我會做標本,也會慕名而來讓我幫忙做。其實,我的主要工作還是搞生態養殖,散養土雞什么的。”潘健健說,他做的標本大多都是家雞、野雞等,還有的就是在河面上撿的死鳥之類的。“我覺得單獨做標本有點單調,于是還做根雕,讓標本和根雕融為一體,變成一件藝術品。”
“其實,完成一件標本之后的心情真的是很滿足,有時候做出一件特別滿意的作品,心里甚至感覺很激動,這種心情真的很難用言語來形容。同樣的,如果做壞了,心情就很糟。”潘健健說,他對每件作品都是有感情的。“不僅是標本,有的根雕即便有人出價一萬,我也還是舍不得賣。”
關于未來,潘健健坦言,他希望自己制作的標本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歡。“動物可能壽命有限,但做成標本之后便可以保存更久的時間,能夠凝固住永恒的美。”潘健健說,有朝一日,他的作品能被放到展廳里進行展覽,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和認可他的標本制作,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文/圖
1月20日上午,記者來到新河鎮潘家洼村的潘健健家中,一進門,就被一只站在根雕上栩栩如生的黑雞標本給吸引住了,放眼整個客廳,都被各種動物標本給占滿了。潘健健告訴記者,他是自學成才制作標本,只希望能把動物最美的瞬間凝固。記者 張程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