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金惠 高達5420萬元的“霧霾罰單”,彰顯了地方政府治理霧霾的決心。但是,要真正發揮“霧霾罰單”的威懾作用,就不能僅僅點名到“城市”,還要“曬曬”那些肩負主要責任的部門或官員。對官員而言,關系到“烏紗帽”的罰單,顯然要比納稅人埋單的“罰單”更具威懾。 12月10日,遼寧省首次給8個城市開出了“霧霾罰單”,罰款總計5420萬元。其中沈陽3460萬元,大連 160萬元、鞍山780萬元、撫順160萬元、本溪20萬元、營口40萬元、遼陽500萬元、葫蘆島300萬元。據介紹,罰金將全部用于藍天工程治理環境空氣質量。
長久以來,面對肆虐神州大地的霧霾,很少見到嚴厲的問責與懲罰,這一次遼寧省點名到具體的城市,開出了高達5420萬元的“霧霾罰單”,的確讓民眾眼前一亮。早在2012年7月,遼寧省就出臺了《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暫行辦法》,其中規定,如果一個城市的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日平均濃度值超標0.25倍以上,環保部門將對其實施20萬元罰款,而超標值遞增將被加罰。在今年“遼寧霧霾天數破歷史記錄”的情況下,相比于之前面對環境污染的“紅紅臉、出出汗”,此次拿錢說事的實質性問責,彰顯了言出必行的政治品格,無疑是一種進步。
毫無疑問,如此“動真碰硬”的治理思路,讓民眾看到了治理霧霾的信心與希望。只不過,“喜大普奔”之后,又不免心疼:5420萬元的罰單雖然嚴厲,埋單的卻是納稅的老百姓。按照《遼寧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暫行辦法》的規定,罰繳資金由省財政部門在年終結算時一并扣繳。罰款出于地方財政,地方財政的錢卻是納稅人一分一厘從自己腰包里摳出來的。雖說霧霾之下,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逃脫保護環境的責任,但用納稅人的錢來懲罰“治理無力”的地方政府或個別官員,這種充滿邏輯悖論的懲罰策略,對民眾而言無疑是“二次傷害”。
這樣來看,“霧霾罰單”的創意開了全國治霾的先河,找準了地方政府環保工作懈怠的“病因”,下的“藥”也夠猛,但卻將力道用到了無辜的民眾身上。要真正發揮“罰”的威懾作用,就不能僅僅點名到“城市”,還要“曬曬”那些肩負主要責任的部門或官員。對官員而言,只有危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才能覺察到痛感,也才能擔起責任。不把“懲罰”的炮口對準地方負有直接責任的官員,只是籠統地罰錢,這樣的“霧霾罰單”,真實威懾力能有多大,值得懷疑。
近日,中組部印發了《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對唯GDP傾向進行了糾偏,使政績考核更加突出了科學發展的導向。毫無疑問,今后的干部考核,將不僅僅盯著GDP的成就,更要盯著環保、民生、教育、文化等多項指標。那么,對那些在治霾工作上毫無建樹的地方官員,是不是有必要開一個“罰單”,讓他們在工資、福利等方面付出代價,更要在政績考核、提拔任免等方面受到教訓。顯然,關系到“烏紗帽”的罰單,要比納稅人埋單的“罰單”更具成效。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