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念軍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向社會普遍詬病的“三公”頑疾開刀。其中提出:“改革公務用車實物配給方式,取消一般公務用車,保留必要的執法執勤、機要通信、應急和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及按規定配備的其他車輛”,“普通公務出行由公務人員自主選擇,實行社會化提供,并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輿論對此積極評價,認為相關規定既回應公眾呼吁又切中車改要點,有望直接推進車改見實效。 新版公車改革被廣泛關注和樂觀解讀,概因公車問題由來已久,雖然基層車改探索方案層出不窮,但公車問題始終未獲明顯改觀。簡單而言,以車輛超標、專車泛濫、公車私用等為核心的公車問題,作為黨政機關內部既有的“福利格局”,因利益均沾而致利益板結,從而形成了對抗改革的阻力。一些地方的基層車改經驗顯示,在壓縮公車規模后,以車補和租車為核心的市場化和社會化車改方案,非但沒能降低開支,反而造成費用上漲。為維持既得利益的變通由此可見一斑。甚至,在固有利益格局板結的情況下,一些主動改革者反而被視為另類,成為被孤立和被邊緣的對象。
十八大以來違規使用公車案例被高頻率曝光表明,公車作為體制內福利體系的一部分,相關腐敗行為在黨政機關的日常運行中存有慣性。這次公車改革方案,直接壓縮黨政機關的不當利益空間,顯示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同時也具有鮮明的導向性。當然,頂層設計是大腦,地方配套是雙腿。在中央頂層設計之外,還需有完備的地方配套執行措施。地方配套是否到位、可行,也是影響車改未來的重要因素。比如,車補的標準怎樣制定,對此是否有透明的剛性約束?在未來的執行環節中,應該重點防范公車浪費現象變種重現。此外,改革范圍內的領導干部能否以身作則,主動配合改革,形成有效的示范作用,也會直接影響改革措施的推進效果。在改革命題中,這也是不容忽視的環節。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推進改革。一些地方的車改探索相當于“
摸石頭過河”,既然摸不過去就反過頭來加強頂層設計,新版車改方案的出爐彰顯了中央的改革策略。實際上,越是利益板結的地方,越需要頂層設計。細致與明確的頂層設計,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有效拆穿固有的利益格局,從而推進政風重塑。在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的當下,我們需要看到更多這樣的決心和智慧。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