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鄧海建 在湖北武漢的崇仁路小學,11歲的楊贍聞剛剛被同學們一致選為“學生校長”。楊贍聞的成長離不開其父母對情商教育的情有獨鐘。“從三年級起,每年暑假會送兒子到廣州參加演講、財商等訓練營。”楊贍聞的媽媽介紹,“在兒子的情商培養上,已經花費了6萬余元。” 三年6萬塊錢的代價,當然不是家家能付得起。就算當真去學了,也未必個個都能立竿見影。情商教育的責任,在于教會孩子怎樣做一個人格健康、有情有義的社會人。中國人其實也不是沒有重視情商的傳統,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算是對情商之意最精華的表達。某種意義上說,這段時間很火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其實就是親子情商秀。
情商教育應成為孩子的必修課。就算開設專業課屬于奢望,還得明白一個基本道理:每個學科,其實都可以是情商課。人教的學問、為人而做的學問,哪能不諳人倫情理?漢語言文學就不說了,處處人情世故,就算數理化科目,誰說就不能滲透情商思想—— 重慶不還有老師用評書形式上數學課嗎?只是,情商課與情商教育再好,千萬別弄成新的形式主義才好。
(作者系媒體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