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團島本來的名字叫坦島 德國人占青島后建了燈塔

2013-11-19 17:26   來源: 半島網-城市信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團島,在青島半島的最西端 ,是膠州灣入???。但在100多年前,團島并不像現在如此安靜 ,周邊布滿了礁石群 ,經常發生船只觸礁海灘,漁民給這里取了個名字“淮(壞的意思)子口”。但由于它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清政府在這里最早設立了炮臺,德國人來后把礁石群填平,還建了團島燈塔,這些都加重了團島的神秘感。那團島的名字究竟是怎么來的?團島燈塔又是怎么建的?我們還是一起去團島看看吧。

  團島本名“坦島”

  午后的團島在陽光和海風的滋潤下更加迷人,在路旁的商店門口或者小區門口,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聚在一起打牌聊天。但如果你要問他們有關團島的事,他們的回答可能會讓你一下蒙?。骸芭?,你說坦島啊,你要去坦島什么地方啊?”

  團島?坦島?別慌,其實這是同一個地方。團島在膠州灣口北,是老市區最西端的一個海角,面積為0.182平方公里,海拔24米。這里曾經長滿了很多植物,有黑松、中國槐、大葉黃楊、天門冬等等。團島本名“坦島”,因該島地勢平坦而得名。在青島話中,人們將“團”念為“坦(tan)”。查光緒版《即墨縣志》可以發現,這里面也將團島寫為“坦島”。

  百年前的團島并不像現在這么風平浪靜。據記載,那時的團島島南又有小島及一批礁石群,使膠州灣口水流湍急,經常發生船只觸礁海灘,“舟者視為畏途”。所以,明清兩代的官方文獻和世代在膠州灣以漁為生的船家,通常稱這里為“淮子口”。

  青島文史專家王鐸介紹說:“在清末,當李鴻章等一班北洋大臣議決在青島設防的時候,他們便三番五次地在公文中提到要在團島設立炮臺,以扼守膠州灣。于是,當登州總兵章高元率兵駐青時,便在團島修筑了暗防炮臺。團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從此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德國人占領青島后,將團島附近3個小島和礁石群全部填平成為半島,團島成了其重兵把守的地方?!暗聡顺嗽诖诵藿ㄅ谂_外,還在這里修筑了簡易的水上飛機場。德國人在中國的第一架飛機,就命名為‘青島號’,其水上訓練有時雖在嶗山仰口灣外,但多數還是在團島機場。后來,這架飛機經過改裝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日德青島之戰。大戰結束后,又飛往阿根廷服役多年?!蓖蹊I說。

  這里曾因是刑場而被忌諱

  查閱團島歷史,多數都是些零散的片段,記者將有趣的幾個事匯總到一起,方便讀者了解。

  曾經德國人將礁石群填平后,出來個新的區域,因在泥洼中人們給這里取名小泥洼。本來是個非常一般的名字,但青島話“泥”讀為“迷”,叫來叫去便成了“小梅洼”甚至“小梅塢”,名字很美,其實就是一個海濱漁村。青置總兵衙門在這里建西炮臺,未完成德國已占青島,在其南又建炮臺,從原小泥洼至團島鼻修了一條很長的路,早期只是通往炮臺、塔燈的通道、沒有路名,中國接收青島以后,將其命名為團島一路,其東一條路為團島二路。

  如今處在鬧市中的團島,也有段不堪回首的歷史。那段歷史出現在北洋政府執政時期,20多年的時間,這里一直是個刑場,很多進步人士都在這里被槍決,其中有共產黨人李慰農和《公民報》主編胡信之。前往團島途中,李慰農高呼“打倒帝國主義”,這一幕臺西居民若干年后還記憶猶新,為紀念李慰農烈士,在太平路海濱建有李慰農烈士塑像,小游園也稱為“慰農公園”。所以,有段時間因刑場的存在,人們很忌諱團島。1932年海軍水上飛機場由匯泉遷至團島一路西側海濱,刑場改在了海泊河畔的昔日德國5號炮臺。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是,沈鴻烈在大連路和團島二路建了兩處警察宿舍,兩處建筑相同,均是平房,但比平民大院質量好一些。當年,老舍來青島執教于山東大學,寫以警察為題材的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的時候,曾請山東大學圖書館的曲培謨陪同 ,一起到團島二路警察宿舍采訪過。跟警察宿舍一起完工的,還有毒品戒驗所和感化所。毒品戒驗所也稱警察局下設的禁煙局,聘有外國大夫,是為了防治鴉片煙受害者。但在舊中國,由于吸食鴉片的人太多而難于治理,實際上形同虛設。感化所,原是警察局教養局,類似今天的勞動教養所。因當年這一帶人煙稀少,都建在這里。

  現在再去團島,刑場早就沒有了,警察宿舍也拆遷了,人們在建筑的不斷更新改造中,早已忘卻了以前的這些事情。

  團島燈塔是日本人重建的

  好了,我們要暫停團島的歷史,帶大家去看一座非常有名的燈塔了。曾經德國人侵占青島后,不僅建炮臺、修水上飛機場,還有個重要舉措,在島上建燈塔,它便是位于團島西側南端岬角上的團島燈塔。

  根據青島文史愛好者王棟的介紹:“德占膠澳后不久,就把在團島修建一座出入港指示燈塔列入首要的建設項目,在燈塔籌建期間,德國人先將小島與大陸之間填平,并采用了12盞綠色的燈光臨時為進出膠州灣的船只導航?!?

  1898年開始修建團島燈塔,1900年11月,從德國運抵的燈具及相關設施安裝完成,12月1日發出了青島第一束白亮的光芒,這兩組采用電力發出的閃光,天氣晴朗時,照遠可達16海里。這座燈塔的啟用,也標志著進出膠州灣的船只在夜間也能安全駛入錨地。

  但德國人沒享用幾年便到了1914年,日本對德宣戰并攻占青島,燈塔原有的航標設施大多被毀壞。破壞是兩方面造成的:一是直接毀于戰火,二是德國自行毀棄。據記載,當時團島燈塔原有設備全部損毀不堪修復,只能暫時在旗桿頂上安裝臨時燈光應急。

  直到1919年8月,一座新的燈塔出現,它高50英尺,裝有一盞固定的三級亮度的曲射光線燈,由紅白綠(紅色為岸礁警示,白色為主航道指示,綠色為港口停泊方向指示)三色定光組成,可在15海里外看到燈光。新燈塔為八角形磚石結構,并裝有內燃機帶動的霧笛,霧天每隔30秒發出警報哨聲3秒鐘。當然 ,與此同時它也有了個新名字:游內山燈塔?,F存的團島燈塔,就是當時日本所建,一直沿用至今。

  這是記者在團島燈塔展覽室內看到的內容 。關于這一點,王棟也有些疑惑尚未解開,游內山燈塔的建造時間究竟是哪一年?燈塔唯一保留至今的原裝燈具為什么不是德國產品,而是英國伯明翰附近的一家工廠所制造?還有那根標有“洋木”等字樣的木材又該怎么解釋呢?

  神秘彈孔真是德國人留下的嗎?

  帶著這些疑惑,我們要先隨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島航標處團島燈塔主任王炳交去燈塔看看,王炳交已在這里工作了近40年,他對燈塔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物件都無比熟悉。比如塔頂部那個已經有上百年的鼓形透鏡上完全看不出歲月的痕跡,依然光彩照人。日本人將燈塔進行了大改造,唯獨留下了這個,就像有人開玩笑所說:“王炳交已經老了,可透鏡還那么年輕。”這得益于他每天不停地擦拭,“我對它比對我老婆孩子還好呢,一天得擦好幾遍,不然就放心不下。”

  王炳交對團島燈塔有種特殊的情懷,所以曾經有關部門要拆掉燈塔時,他抱著燈塔不放,“要拆它就先拆我吧?!?

  團島燈塔本身有疑惑的地方,而在塔尖上的那兩個彈孔更是個謎。1964年的一天,一位德國老兵曾借來青島的機會專程來到團島燈塔,他向工作人員鞠了一躬,對那段歷史表示了深深的懺悔,并要求到塔上去看一樣東西。原來,1914年,德國軍隊被日本人打敗,當時守備燈塔的他在撤離時,懷著復雜的心情朝塔尖銅球處打了兩槍,時隔50年后,他果真找到了那兩處彈痕。

  此消息一出又引起史學界一陣熱議。但王炳交并不是非常在意這些,他的責任是守護好這座燈塔。 文/城市信報記者 宮巖 圖/城市信報記者 李雋輝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發現青島 團島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