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師素質均衡城鄉師資 今年4月3日,濟南市天橋區15所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正式掛牌成立。教育共同體采用“一所學校,兩個校區,統一管理,捆綁評價”的運行模式,同時把城鄉、校際師生聯誼交流制度化、常態化,在“濟南北跨”戰略中天橋教育率先實現了“北跨”。
“這種嘗試之所以能取得較好效果,關鍵是結成共同體的學校實行‘捆綁考核’,對交流到薄弱校的優秀教師提高相應報酬;同時,黃河以北薄弱校的校長干得好,我們通過區委組織部為其解決了過去不可能享受的科級待遇,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天橋區教育局局長張萍說。
教育要均衡,教師是關鍵。教師均衡才是教育真正均衡。正是對這一關鍵理念的認同,才實現了行動上的自覺。
——統一了城鄉教師編制標準,并追加5%的機動編制用于農村和薄弱中小學緊缺學科教師的補充。
——在全國率先設立了中小學教師正高級職稱,進一步完善了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價標準和機制。
——實施全省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工程,每年參加遠程研修的教師達50多萬人。很多農村老師可從網上與專家、名師面對面,共享優質培訓資源。
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內涵品質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一直是各級黨委、政府不懈的探索和追求。2008年,省政府在濰坊市召開全省中小學素質教育工作會議,發出了省域內整體推進素質教育的號令,并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政府主導、規范管理,課程帶動,評價引領、督導保障”的素質教育運行模式。
在實施素質教育進程中,我省本著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有效提升城鄉教育
均衡發展的內涵品質。出臺了《中小學辦學行為規范》40條,通過推行劃片招生、實行高中招生指標分配、開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等,使學校規模和班額得到有效控制。全省范圍內將普通高中60%以上的招生指標分配到初中學校,扶持弱勢學校發展。。
同時,我省高度注重教育公平,著力保障農村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受教育權利。并且,
山東在全國率先提出“就地高考”的政策,2014年起,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可以在學習地參加高中階段招生考試,為“新市民”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機會和入學條件。
強化督導評估完善機制保障 “制度保障、逐級督導、科學評價、促進發展”。這是教育督導的“山東模式”。在推進縣域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教育督導起到巨大的促進和保障作用。
幾年來,“逐級督政制度”在我省已經初步建立,即省對市級政府、市對縣級政府、縣對鄉級政府的逐級督政制度,尤其是連續9年開展了省政府對市級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導評估,為我國教育督導制度建設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模板。2012年全省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達1237億元,比2005年翻了近5倍,年均增長25.4%,大大高于同期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省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左敏表示,衡量教育公平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密切黨群干群血肉關系的重要紐帶,符合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順應群眾期盼,是提高教育服務能力的必然要求。
左敏認為,一方面,我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已具備了一定工作基礎。另一方面,社會發展從生存型消費進入發展型消費階段,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她說,我省繼上世紀末基本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任務后,亟需一個抓手引領實現全省義務教育實施水平再次提升。2011年初,省政府與教育部簽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這不簡單是省部之間的一份協議,更是省政府對社會的莊嚴承諾。一定要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辦法、扎實的作風,傾注更多精力,投入更大財力,積極爭取和創造更多有利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條件,堅定不移地將這項工作抓好抓實。(宋全政 王桂利 王 原)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