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晶 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許多家長停下了私家車,讓孩子上學、放學乘坐公交學生專車。信報記者從青島公交集團獲悉,無車日當天,25條線路上的100多部公交學生專車的學生乘坐量增加了約三成,比平常多載乘了近2000名學生。而且,司機開車時明顯感覺到路比以前順暢多了。 無車日讓一些市民嘗到了甜頭,不少市民表達這樣的愿景:如果每天交通狀況都是這樣,那該多好。這樣美好的日子確實令人期待,實際上,這些年我們過的類似“節日”越來越多,比如3月3日的全國愛耳日,3月22日的世界水日,6月6日的愛眼日等。一到“節日”那天,媒體會呼吁,人們會自覺倡導。這些日子有的是對健康的期待,有的是對美好文明行為的倡導,也有對某個群體的關懷。節日越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越強烈,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環境優美、互幫互愛的文明社會里。
可在美好的一天過去了后,第二天人們又會回到從前,出門不隨手關燈,道路依然堵得水泄不通,浪費現象依然存在,生活又被打回原形。其實,文明不能靠過節,否則再好的日子都會流于形式,并不能起到太大的引導作用。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將那些“好日子”中所倡導的文明行為注入生活的點滴當中,這樣美好生活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