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堂吉偉德 近聞,有個單位的一名同志向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督導組匯報成果,說本單位有一領導十年來找部下談心多達3268次。督導組的同志反問道:“這個數字是怎么統計出來的?”匯報者一臉尷尬,半天說不清楚。(9月21日《福建日報》) 十年來找部下多達3268次,幾乎相當于一天要談一次話,可見這個領導已然將“談話”作為主要工作。如此不合常理的數字,在一句“如何統計出來”的反問之下,便會原形畢露,最終以尷尬收場。
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數據注水”并不是什么新鮮的事。這次如果不是督導組的人多心一問,匯報者的數據可能便輕易過關。通常情況下,檢查和被檢查,督導與被督導,不過是種場面上的游戲,匯報者怎么說,聽匯報者就怎么聽。但玩數字游戲,搞匯報浮夸風,正是形式主義之表現,與其說是匯報者缺乏政治敏銳感,還不如說是習慣性使然。如果玩數字游戲,搞弄虛作假成為一種慣例,可能就沒有了場合上的顧慮。
有需求才有供給,匯報者的行為固然應予追究,檢查和指導者同樣難辭其咎。遏制數據造假,棒子不能僅打一端,需要從考核與被考核兩個層面同時發力。在加強統計數據執法和道德強化的基礎上,必須改進政績考核的方式和辦法,使之更加客觀、科學和準確。同時要加大對造假行為的行政問責,砍斷其間的利益關聯,才能真正發揮制度性的作用。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