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公布的 《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意見稿,引發了不少學生家長的意見和擔憂。看似嚴厲,條條都在重點上的十條減負令沒讓人高興起來,反而徒增了許多擔憂。 有關小學生減負的呼聲已久,事關每一個家庭,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顯然,教育部發布減負令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教育部同時也提到了,減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減負工作需要展開大討論,避免出現“學校減負,社會增負”“教師減負,家長增負”的現象。然而,引發社會熱議的,恰恰就是對這種減負不成反增負的擔憂。
十條減負令中涉及的,都是家長詬病已久的問題,猶如套在學生和家長頭上的緊箍咒。盡管數十年間經歷了眾多改進,卻陷入了愈想解開愈不得解的怪圈,這就難怪家長對新十條減負令信心不足了。有人把原因歸結于升學率等指揮棒,并以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為參照,指出別人的素質教育多么進步,我們的應試教育多么落后等云云。其實,從改革開放至今的教育成果來看,我國的基礎教育并不落后于國外,相反還被國外的教育專家認為基礎扎實。
對比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小學教育,小學生的負擔明顯越來越重。以前的小學生有書面作業、有各種大小考試,從課堂測驗、單元測驗到期中期末考試,表面看來負擔絲毫不比現在的少。如果把減負的板子重點打在作業和考試上,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并沒有觸及到最深的痛處。減負之所以成為社會問題,根本原因并非在教育本身,而是源自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公。
十條減負令,雖然條條都打在 “七寸”上,卻難以執行、難以落實到位。就拿家長盯得最緊的“陽光入學、均衡編班”來說,有多少名校能做到陽光入學、公開招生計劃?面對地球人都知道的招生潛規則,家長們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怪不得家長、甚至怪不得小學的 “增負”教育,誰不想擠占有限的上升通道,搶奪最優秀的資源呢。
家長們最擔憂的就是:作業沒了、考試少了、升學選拔更撲朔迷離了、名校更遙不可及了。小學生減負,不該成為社會性問題,也不該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更不能指望發布幾紙禁令就能解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