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沙元森 全省黨員干部聯系困難家庭工作電視會議昨天在濟南召開。(本報今日A04版) 省市縣鄉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與困難家庭建立聯系,無疑是增進黨和人民群眾感情的重大舉措。這項工作做好了,不僅困難群眾受益,黨員干部也能受到教育,從而增強改進作風的內在動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工作能力。
前段時間,我省不少地方已經開展了大規模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工作,有的地方還實現了全覆蓋,每個農戶都有干部聯系,每個干部都有聯系戶。現在,在全省范圍內部署黨員干部聯系困難家庭,又指向了群眾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相比較而言,困難家庭在一個地方雖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往往是困難最集中、矛盾最突出的地方,住房、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的壓力在困難家庭體現得也最明顯。多數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期待,不只“向上看”,還會“向下看”,只有困難家庭不被遺忘,普通群眾才更有安全感。如果困難家庭的問題能通過制度安排得到解決,而不是依賴公共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直接調配,那么普通群眾的問題也容易迎刃而解。
黨員干部聯系
幫扶困難家庭,也是接受教育、改進作風的好機會。當前,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群眾反映強烈的“四風”問題就是很具體的體現。如果黨員干部能夠經常接觸群眾,尤其是困難家庭的群眾,與他們建立深厚的感情聯系,就容易自覺地抵制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黨員干部走進困難家庭,了解了他們的真實生活、真實想法,才能有共鳴,有同感,有針對性地改進工作、完善政策。所以說,群眾路線不僅能夠造福群眾,還能鍛煉黨員干部。
密切聯系群眾,需要黨員干部的自覺,更需要制度化的工作安排。這次的電視會議提出,黨員干部聯系幫扶困難家庭,要通過到戶、電話、信件等多種方式保持經常性聯系;教育實踐活動期間,至少入戶走訪1次。有了這些制度性的約束,個別認識不到位的黨員干部就有改進的機會,大多數黨員干部則可以進一步加深和群眾的感情聯系。
回顧歷史可以看出,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黨的各項事業的發展都源于群眾的推動。改革開放初期,群眾“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推進了改革。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最終還是要“依靠群眾”。唯有傾聽群眾意見,匯集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這一切都以濃厚的
干群感情為基礎。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