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各種
審計報告出爐,公眾莫不滿懷期待,希望從中看到哪些部門越軌違規,哪些部門遵紀守法。如果審計報告對有問題的部門和地方“
隱姓埋名”,必然引起公眾不滿,也會使審計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7月30日提交廣東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三次會議審議的審計工作報告中,此類問題不少,比如“6個部門在非定點酒店召開會議74個”“1個市本級、4個縣(市、區)違規使用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215.2萬元用于行政辦公經費”“1個縣將23套保障房用于行政辦公”……至于是哪6個部門、哪個市哪些縣,報告諱莫如深。
近年來,屢屢掀起的“審計風暴”查出了不少問題,著實讓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官員感覺“面子掛不住,里子很難受”。這正是發現問題之后通過公開形成壓力,推動問題解決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促進相關部門完善制度、改進工作。審計報告應該“公開點名”,也因此成為社會共識。
一些地方的審計報告披揭問題時隱去相關部門和地方的名稱,用“部分、一些、少數、個別”等說法來代替,看似很有“人情味”,給相關部門和地方留了面子,實際則是履行職責不充分、不到位,損害了政府信息公開的完整性和人民群眾的知情權。長此以往,勢必縱容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歪風邪氣。這不是真愛護,而是溺愛。
審計部門請不要含糊其辭,該公開的就公開。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