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
茌平縣博平鎮聚星苑小區業主夏秀婷(左),向新入住的劉云、賈紅贈送了一雙紅魚掛件,預祝他們在新居生活過得“年年有余”。博平鎮去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百鎮建設示范行動”示范鎮,近幾年博平鎮城區建設居民社區11處,已入住830戶,從農村進城的打工族和經商戶占到買房的95%。
□本報記者 王兆鋒 本報通訊員 孫洪鋒 楊秀萍
3年來,茌平有2.5萬戶農民家庭在城鎮安了家。2012年,茌平縣城鎮常住人口比2009年增加了3.9萬人,全縣城鎮化率3年增加了7個百分點。這些數字背后,帶來哪些轉型機遇?3月25日至27日,記者在茌平進行了調查。
拉動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 馮屯鎮紡織工業園金號家紡有限公司的女工王桂紅,這些天都充滿著期盼與興奮,位于李相武小區的新家正在進行外部裝修,五一就交鑰匙。
王桂紅是馮屯鎮王向村人,2011年5月進入位于馮屯鎮紡織工業園的金號家紡工作,工作滿一年,金號家紡與王桂紅簽訂了正式的用工合同。正是憑著這份正式用工合同,王桂紅通過按揭在鎮上購買了新房。“麥后就把家里的地包出去,讓俺那口子也到鎮上找個活干,暑假后兒子上六年級之前搬進來,孩子大人都方便。”王桂紅充滿憧憬地描述“家庭規劃”。
馮屯家紡工業園內有金號家紡、金靈紡織等企業100余家,擁有職工1.1萬人,絕大部分是農民進廠務工。近3年,馮屯鎮的常住人口增加了6200多人,去年社會商品零售額、服務業產值分別增長了30%和36%。
茌平縣里的同志認為,城鎮化要有產業化做支撐,培育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才能轉移更多的
農民進城鎮。他們圍繞馮屯紡織、博平物流、菜屯木業加工、胡屯汽車配件等傳統產業優勢,因勢利導組建了6大產業園區,推行“企業入園發展,農民進廠務工,城鎮擴展承載”的城鎮化戰略,到目前,6大產業園內有各類企業1200余家,吸納近6萬農民進廠務工。
以鎮域經濟為主體,該縣形成了1600多家中小企業,1萬多家經商戶,吸引12萬名農民轉移進入二三產業,平均每人年工資、經營性收入2.1萬元。去年,該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8億元,增幅21%,高于GDP增幅4個百分點。
向“人的城鎮化”轉型 鄭殿輝是來自賈寨鄉鄭莊村的農民,在茌平縣城開了一家鞋店,并在縣城買房,一家三口成了“城里人”。
3月27日早晨7:30,老鄭一家吃完早飯下樓。孩子坐校車去縣實驗小學上學,妻子騎電動車去金號織業上班,鄭殿輝步行20來分鐘,到鞋店開門迎客。
樂呵呵地打發走一撥撥顧客,鄭殿輝抽空和記者聊起來:“和城里人一樣,早晨我們也開始喝牛奶了。周六周日趕上妻子輪休,就帶孩子轉轉公園,泡泡圖書館。連頭痛事都和城里人一樣,就是孩子放假沒人管。”
2008年,鄭殿輝和妻子進縣城經商。這幾年,他們一家趕上了縣里平等對待
進城農民的好政策。2011年,妻子通過參加政府組織的免費培訓,被推薦到縣里的重點企業金號織業上班;去年,茌平縣放開縣城小學對戶口的限制,孩子順利進入縣實驗小學讀書;去年年初,收入逐漸穩定的鄭殿輝,按揭在人民廣場附近買了套85平米的房子。
為幫助進城農民盡快融入城鎮,茌平縣圍繞“人的城鎮化”,實施了城鎮常住人口子女入學擇校、就業培訓與推薦、廉租房申請、各類文化體育娛樂設施使用“四同一”政策。圍繞提高承載力,重點加快6大園區所在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3年間累計投資近15億元,擴建、改建城鎮中小學13處,新增入學2.6萬人;建成安居房、廉租房20萬平方米;建成了15處城鎮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全部免費開放。
倒逼農業發展模式轉變 一部分農民進城,誰來種地?怎么種地?
土地向種糧大戶流轉。2009年起,茌平縣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加速農村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推進土地集約化進程。全縣50畝以上的種養大戶增加到600戶,年效益過10萬元的“田老板”有200多人;規模經營面積30萬畝,占全縣總耕地的33.3%,初步形成了“小農戶+大基地”、“小規模+大區域”的發展格局。
推廣有田埂的“規模化種植”。針對留守農民年齡偏大,種田科技缺乏的實際,該縣每村建一個“百畝糧食高產示范方”,每鄉鎮(街道)建一個“千畝糧食高產示范方”,全縣設立4個“萬畝糧食高產示范方”。實施統一良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的“五統一”管理。做給農民看,用增收的效果示范帶動農民跟著干。“農民自愿跟著示范方實行‘五統一’,現在的農田除了還有田埂,在耕作、種植、管理上,已和規模化種植、農場化管理相差無已。”縣農業局局長烏以強說。去年,該縣糧食總產達到10.025億公斤,比上年增產0.75億公斤,平均畝增產7.6%。這已是該縣連續第10年實現增產增收。
◆
書記點評 <推進城鎮化要因地制宜 茌平縣委書記 陳秀興
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一方面帶來工業經濟的優化調整、優勝劣汰和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能夠推動商貿、旅游等消費型服務業和金融、物流等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是在擴總量中調結構的重要抓手,是實現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動力,是實現
土地集約使用的有效手段。推進城鎮化進程,要因地制異,不搞“一刀切”。作為全國百強縣之一的茌平縣,已經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我們堅持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依托園區的城鎮集中,耕地向種糧大戶、現代規模農場集中。通過發展專業化的二三產業園區,集中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形成輻射帶動作用;通過適度城鎮建設,在服務園區中加強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留住人、留住資金;通過耕地的自愿流轉,實現農場式規模經營,達到進城農民有穩定工作,留守農民能穩定增收。
城鎮化不是簡單的讓農民上樓,關鍵要有強有力的產業支撐,讓農民生活品質更高,增收更快捷,城鄉差距更小,這才是健康的城鎮化。2012年,嘉祥縣提出建設集中居住區、低碳加工區、規模種養區“三區同建”的城鎮化路子,同年4月,建立了第一個新型農村示范區——老僧堂鎮瑞祥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