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佘宗明 日前有媒體報道,“先看病后付費”制度今年將全面推行。2月19日,衛生部官員回應,衛生部倡導在有條件的地方試點該模式,但從未要求“全面推行”,目前全國20多個省份正進行探索,但因條件限制,短期內無法全面施行。 從披露到辟謠,不過須臾之間,“先看病后付費”的話題由此升溫。公眾表情,也經歷了從期待到失落的切換。盡管官方表態已“一錘定音”,可對“先看病后付費”的討論仍在展開。輿論熱議,無疑是公共訴求井噴的投射。
長期以來,看病就得先掏錢,已成就醫慣例。先要墊付,看完病才能走醫保報銷,對有些患者而言,程序有些繁瑣,不但有無錢墊付、不被診療之憂,還要在排隊繳費、報銷等環節,耗費大量時間成本。若是采用“先診療后結算”的就醫模式,“便民指數”會增添不少。看起來,它只是程序變更,可實質上,卻對醫改增量、醫患關系改善等不乏積極意義。患者無需擔心承受不了墊付費用;將付費程序后置,也是刪繁就簡,在一次性結算中,患者能少些來回折騰。它尊重了患者的就醫感受,也能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
基于此,“先看病后付費”制度契合民意,備受期待。它是醫改升級的大勢所趨,能更充分發掘保障的惠民含量,也是對醫患鏈條中“患者本位”的歸位。事實上,在山東兗州、濟寧等地,也先后開展了“先看病后付費”的試點。據報道,在當地推行該模式以來,“小病大看”亂象緩解,就診量激增,與此同時,沒一個患者逃費。
當然,在國內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費”模式,勢必會遇到不少掣肘。實行“先看病后付費”,需要與醫保結算機制對接,需要預估風險,謹防逃費。與之對應的,是個人征信系統、逃單追責機制的亟待補全。
但路障橫亙,不等于可原地踏步,或裹足緩行。在醫保水平漸次提升、信用保障機制日漸豐滿的語境中,克服阻力,加快推行“先看病后付費”,才能拓展醫改層次,承接民眾期許。
說到底,推行“先看病后付費”,可有緩沖空間,但應平衡民眾訴求與現實阻礙,積極邁步,
循序漸進。而最迫切的,就是將它提上決策議程,制訂出時間表——要知道,輿論聚焦與嗟嘆,正是期待善政著地的迂回表達。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