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沂蒙客 近日 ,溫州市政府大擺“地產宴席”,一次性推出52宗共計3220畝土地,供應力度前所未有。值得一提的是,據當地媒體報道,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金彪在投資推介會上親自向300多名投資商“吆喝”——溫州房地產市場經過這一輪的盤整已回歸理性,當前,無論對買方還是賣方而言,都是最佳介入期。 溫州市一次性向投資商推出這桌“地產盛宴”,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羅列一大堆,比如抑制地方經濟放緩速度,拉動投資推進經濟發展等等。但最真實、最直接、最不愿道破的內在原因,不過是賣地生財,以充實捉襟見肘的地方財政而已。對此,溫州市財稅系統的一位人士一語道破天機:“有些單位的獎金已拖了好久未發,地方財政‘吃緊’跡象明顯。”不賣地,行政人員連飯都吃不上,何談地方經濟發展?
在過去幾年,一些地方財政的支撐,就是土地出讓金,即賣地生財。但自從國家實行嚴格的限購、限貸等樓市調控政策后,房地產業的“寒冬”,讓地方財政出現“吃緊”跡象。所以,地方有賣地的沖動不足為奇,溫州大擺“地產宴席”不過是一個“切片”、“縮影”而已。比如,進入今年下半年,地方政府推地速度和力度都在加強,先有南京一日預公告41幅地塊的先例,后有武漢一日土地拍賣“收金”121億的“壯舉”……
靠賣地發展地方經濟,維持地方財政收入,甚至養活行政人員,這種發展顯然是不可持續的。畢竟,土地有限,終究會有一天,地方會無地可賣,或是因為土地市場飽和而無人買地,屆時,地方財政將何以為繼?抑或是,地方政府吃完“地產盛宴”之后,再吃什么?
其應對的招數當然有,而且日益凸顯,那就是呼之欲出的房產稅。然而,社會財富的蛋糕是固定的,地方政府吃完賣地的錢,再吃房產稅,老百姓的財富必然被一次次地扣減而“縮水”,如此循環往復,危害極大。實現國富民強 ,最基本的路徑就是發展實體經濟。對此,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優化投資環境,扶持各類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讓實體經濟日益勃興。而不是絞盡腦汁,依仗賣地、收房產稅支撐起地方財政。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孟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