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祥璽 2011年6月,青島膠州灣大橋和隧道正式通車,開啟了百年青島東西海岸的“同城時代”。但是,在受益于橋隧交通便利的同時,不少市民也認為,當前的橋隧定價過高,往返一次成本太大,讓他們有些“吃不消”。對此,在今年的青島“兩會”上,薛志偉等16名人大代表 ,聯名向大會提出了《關于膠州灣隧道、膠州灣大橋降低通行費用的議案》,建議進一步降低橋隧通行費用。 在經歷了橋隧開通初期“旅游觀光”般的火熱之后,如今,一橋一隧終于回歸了其交通大動脈的功能。因為橋隧,青島東西海岸的溝通和交流方便了許多。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兩個交通大動脈里的車流,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歡暢。據統計,從2011年6月30日橋隧開通直至年底的半年時間里,膠州灣大橋的平均日流量只有1.5萬輛,隧道的日流量也不超過2萬輛,這與未開通之前相關部門的估計,存在較大差距。
橋隧利用率不夠高,原因自然有很多,也很復雜,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價格。在普通市民尤其是私家車車主眼中,50元、30元的單程定價,真不算便宜,往返一趟的費用,趕得上不少人一天的勞動收入,如果沒有單位報銷,僅靠自己承擔,那種“家住西海岸,上班在東部”的夢想,還就真的只能是一個夢想。
眾所周知,相比已經相對成熟的東海岸,西海岸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上存在很大的空間,在經濟學中被稱為“洼地效應”。橋隧貫通,開啟了閘門,讓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生產要素,更加方便地流向西海岸。但是,由于橋隧定價相對較高,這種資源的流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礙,缺乏主動性。
身在同一個城市,僅僅是從一個區到另一個區,就要付出如此大的成本,這在根本上也是有違“大青島”這一理念的。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的重任,也必然要求城區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應該更加方便順暢、成本更低,任何人為設置的阻礙,都應該盡可能快地予以去除。
當然,建設橋隧,肯定要花費大量成本,需要通過收費來彌補,但收費過高,就會影響利用率,進而阻礙東西兩岸交流,這又違背了建設橋隧的本意。這是任何一個建設大橋或隧道的城市都必然會遇到的矛盾。不過,國內不少城市,例如上海、廈門和南京等,在解決這個矛盾上,已經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這一經驗的核心就是——以城市發展大局為重,盡可能地采取政府財政補貼的方式,逐步降低大橋和隧道的收費。以和青島最為相似的上海為例,為了促進浦東新區的發展,在過江大橋和隧道開通之后,其用政府財政補貼的方式,逐步降低收費標準,直至全部取消。事實證明,政府的些許讓利帶來了極為豐厚的回報,浦東新區因此獲得了跨越式發展。
由此看來,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逐步降低直至取消橋隧收費,不僅可以讓更多的市民滿意,讓城市得到更好的發展,對政府部門而言,其實也是一筆相當劃算的“買賣”。對于青島而言,隨著西海岸經濟新區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和“大青島”戰略的實施,降低橋隧通行費用已是大勢所趨,相關部門理應及時呼應百姓和人大代表的這種訴求,把橋隧降價及早提上議事日程。即便當前大幅降低收費還存在困難,也可以學習廈門和南京等城市的經驗,由易到難,采取辦理月卡、年卡等方式,先對青島本地車輛減少收費,從而開啟橋隧降價之路。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孟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