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探訪大眾日報創(chuàng)刊地 沂水紅土地打造太極文化城

小年探訪大眾日報創(chuàng)刊地,老區(qū)人常念叨大報人打出的“第一眼甘泉”

2012-01-18 02:54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馬路通到山外,村民搬到山下建新房

    采訪當中,狄元梅一直在往桌上擺吃的東西,讓記者和其他客人吃,“來吃瓜子,吃柿餅 ,過年嘛,就是要吃好吃的。”她還不時抓起來給每個人分。“看著你們來我真高興,現在我就一個人住,你們來了我就覺得熱鬧。”據了解,狄元梅有一個女兒,嫁到東北了,因此特別喜歡家里來人熱鬧熱鬧。

    狄元梅還不停地讓記者吃他們當地的特產柿餅。“這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比集市上賣的好吃,也沒有添加劑啥的。”她說,家里也有柿樹,但是年紀大了不能上樹摘柿子,這些還是村里的親戚送給她,讓她過小年辭灶用的。

    記者看著這些柿餅的確很誘人 ,狄元梅說,以前他們家也自己做柿餅。看記者很好奇為什么球形的柿子能成餅子,狄元梅笑著說,“是用手捏出來的形狀。家家戶戶把柿子都曬了一大片,然后洗洗手就去捏,捏成扁扁的樣子。”

    小年夜當然不能不吃餃子,當天下午,在這個小山村就能聽到各家剁餃子餡兒的聲音。“今天就留在這里吃飯吧,小年吃餃子,肉餡兒的!”記者來到老村支書劉玉喜家時,他老伴正在剁肉餡兒,“小年我跟老伴過,除夕我兩個兒子就來我這里過,一家人吃個團圓飯熱鬧熱鬧。”今年68歲的劉玉喜當了20多年村支書,看著這個村子一點點變好,看著村民一點點變富有。

    “我們村山多,家家戶戶以前掙不出吃的來。當時我們這里的口糧就是地瓜干,平均每口人每年300斤的標準,都吃不飽。”劉玉喜說,上世紀70年代,每家的年收入才只有幾十元。現在生活好了,也有外出打工的,人均年收入達到9000多元。現在他的兩個兒子也都在外打工,家人也能掙出吃的來,還有一部分積蓄。

    “看看我們家過年的準備,就能看出我們的日子過得好多了。”劉玉喜帶著記者來到院子里,墻上、樹上都掛著年貨,雞、魚、肉樣樣都有,掛了一院子。他說,這還不是他們家今年準備的全部年貨,等過兩天還要置辦一些。“現在吃得好,不光是過年,天天都能吃好吃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現在老書記劉玉喜的家也比較寬敞,并且從山上搬了下來,就在村口通往山外的馬路旁邊。“現在生活也方便了,有了這條路,房子也寬敞了,到鎮(zhèn)上、縣里都容易了很多。”他說,現在的生活在他十多年前退休的時候根本不敢想,現在已經享受上了。

    “我們村有1200口人 、360戶 ,不算是一個大村子,村民也多數住在山上,住得比較分散。但是現在生活好了,很多村民到山下馬路旁建起了房子,比以前的住宿條件好多了。”王付永說,現在除了兩個自然組還住在山上,其他的住戶幾乎都搬到了山下,交通也都很方便,馬路通到家門口。

■銘記歷史

騰出婚房印出首張《大眾日報》

    1938年年底,沂水縣云頭峪村,剛嫁到牛家的22歲的新媳婦劉茂菊把她和丈夫居住的兩間茅草房讓出來,給即將創(chuàng)刊的《大眾日報》當印刷廠,夫妻倆和堂屋里的公婆擠住在一起。

    1939年元旦,帶著墨香的《大眾日報》創(chuàng)刊號從這里印出,開啟了其波瀾壯闊的歷史新篇章。

    云頭峪村是一個跟《大眾日報》結緣的村子,據了解,當年還有村民用扁擔挑著《大眾日報》投遞,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穿梭,把最重要的信息傳出去。據了解,當時剛印好的報放在筐底,上面蓋著木柴,一直被送到蒙陰、新泰。這可是冒著大風險的,因為一旦被鬼子逮住,是要掉腦袋的。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160多位沂蒙鄉(xiāng)親為掩護《大眾日報》獻出了生命。

    文/圖  記者 李曉哲 本報通訊員 許加迎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