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采訪李肇星,我躲進廁所
時政新聞部記者 高亮
個人小檔案:2009年5月份進入《半島都市報》政教新聞部,負責采寫教育等領域的新聞稿件。2011年3月,入職僅一年多的高亮隨同其他3名《半島都市報》記者進京采訪全國兩會,在此后11天的時間內,他們共為島城市民發回50多篇有價值的報道。
2011年3月3日~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全國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京舉行。為了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全國兩會的盛況,作為島城主流媒體的《半島都市報》,派出4名特派記者進京采訪這一盛會。而今,再談起當時全國兩會的采訪,經歷過的記者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出“折磨人”三個字,因為這次會議采訪,不僅是對記者知識儲備的考驗,更是對記者臉皮、體力和應變力的磨礪。
恐懼必須“一閃而過”
作為采訪全國兩會的“新人”,克服恐懼感是首要任務。記得我剛剛走下飛機,踏入首都的土地,一種濃厚的會議氣氛便迎面撲來,大街小巷都是兩會的影子,連出租車司機都在談論今年的兩會。如果這還不算,可以看看同行的競爭,僅持證記者就有5000多人,算上沒有證件的,全國各地有上萬名記者涌入首都采訪兩會,每年的3月上旬,整個北京城便籠罩在一份莊嚴的氛圍中。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無論你是什么記者,無論你在平時如何出色,來到這兒都是一個學習者。因此,恐懼是不可避免的,但時間的緊迫卻容不得你有恐懼的時間:每天采訪十幾名代表、委員,晚上回到駐地還要趕出上萬字的稿子,寫完稿子還要開臨時策劃會到凌晨……我當時只記得同行記者說的話:“不就是一次會議采訪嗎?別人能干的,我們半島記者能干得更好!”這番話,讓我拋卻了恐懼感,投身緊張的采訪中。
為逃脫檢查藏過廁所
3月3日,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我負責的山東代表團當天也正好召開大會,而明星代表李肇星屬于山東代表團,為了采訪到李肇星,從3日下午2時許,我就來到了會場外守候,希望能在散會后與李肇星有一面之緣。此時與我一同等待的還有二十幾家媒體的記者,但好不容易熬到下午4時會議要結束時,現場保安突然“清場”,要求記者離開現場。
眼看著兩會期間唯一一次近距離接觸李肇星的機會就要消失,我趁著保安在引導其他記者離開現場之際,閃進了會場外的洗手間,一直等了半個小時聽到散場的響聲后才敢出來。所幸的是,我終于如愿地見到了李肇星并對其進行了專訪,雖然這件躲進洗手間的“糗事”后來成為同行飯后的笑料,我卻十分得意。
兩會的報道還是一次對體力和耐力的考驗。為了能盡量多采訪幾名代表委員,一般都是從早到晚不休息,中午飯不吃也是經常的事情,最后11天的采訪下來,每名記者都瘦了一圈,以至于我們后來開玩笑說“想減肥來兩會”。
半島·國內聲音
憑著半島人特有的沖勁、干勁和無限活力,在對國內諸多大事的報道中,《半島都市報》也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伊春空難系列報道:2010年8月24日晚,河南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黑龍江伊春機場降落前失事,造成42人遇難54人受傷,死者中還有島城的一家三口。對此,《半島都市報》編輯部立刻做出及時反應,連續三天重點關注,統一制作報眉,統一版式,既有整個事件的全面關照,又有新聞細節的深入挖掘,最大程度上滿足了讀者的需求,整個系列報道的見報效果良好。
膠州灣橋隧通車:膠州灣大橋隧道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通車。對于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要聞編輯中心在6月中旬即展開策劃,并形成策劃方案,第一次提出以新聞版的形式在通車當天推出48個版的《大跨越》完全報道。整個報道分為競風流、全指南、行無憂、初體驗、新格局、英雄譜6個板塊共40個版,對橋隧通車新聞、行車路線、如何排險、收費情況等方面做了全方位解讀。
聚焦溫州動車事故:2011年7月23日晚上,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車與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車發生追尾事故,共造成40人死亡。在此后的幾天里,要聞編輯中心抽調力量,制作統一報眉,從災難現場、民眾救援、專家質疑撞車、鐵道部回應、小伊伊的命運等方面入手,進行了有層次的理性報道。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好]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好]
相關專題:
半島都市報創刊十二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