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把女體育記者當女人
體育部編輯、記者 嵇玲
個人小檔案:2007年進入《半島都市報》后,在體育部任編輯兼記者,參與報道過包括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等N 多重大體育賽事。由于身兼兩職,經常遭遇“白+黑”(白天采訪、晚上做版)來回倒的生活,但自己深愛體育深愛新聞這一行當,無怨無悔。
2007年和我一起進報社的同事馬賢賢有句名言:“女體育記者都不是女人。”我深以為然。作為一名女體育記者 ,在大賽來臨之時不顧形象地擠在膀大腰圓的男記者堆里搶新聞、絞盡腦汁與夜場比賽搶實效,早已是家常便飯。餓到暈也要繼續,累到吐也要堅持,只為了那些令人感動的瞬間來臨時,我在現場。
賽前“家訪”,獲取冠軍溫馨細節
同事崔恒亮曾說過:“除了足球、籃球,其他的綜合體育其實都是社會新聞。”對此我深表贊同。那些這一分鐘在賽場上摘金奪銀的運動員,前一分鐘或許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所以,作為體育記者的我們,既要把現場的感動傳遞給讀者,也要想辦法挖掘那些背后的新聞,這就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
北京奧運會之前,我去了不少冠軍運動員家中采訪。第一個去的就是雅典奧運會女子舉重69公斤級冠軍劉春紅的家。因為時間充裕、氛圍輕松,那次家訪讓我全面了解了劉春紅的成長經歷。而當劉春紅在北京奧運會上成功衛冕后,我撥通了她家里的電話,電話那頭劉春紅的哥哥像老熟人一樣介紹了街坊鄰里們如何聚在一起看春紅的比賽,家人如何興奮地慶祝,以及春紅未來的打算,這一些看似家常的聊天,使我的整個報道更加有血有肉。
賽場上,沒人管你是男是女
敲打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正在青島飛往廣州的飛機上,準備去采訪當晚中能與恒大的中超聯賽,而前一天晚上,我還在從即墨開往的青島的汽車上寫高爾夫的稿子。這就是一個體育記者的生活常態:不是在采訪,就是在去采訪的路上。而作為一個女體育記者,在體力不如男同行的情況下,很多時候只能硬扛:在賽場邊席地而坐,拿出筆記本寫稿子;在混合采訪區,翹著腳把錄音筆從人群的縫隙中遞過去;在一個陌生城市,每天早上八九點鐘出發,凌晨一兩點回來,還在感慨一天24個小時不夠用……
“黑了”、“瘦了”是這個夏天親朋好友們評價我時用到最多的兩個詞。這樣也好,反正在這個行業中,沒人在乎你是男是女。而作為女體育記者,在面對中國足球時,還要面臨不能上大巴、不能進球員休息室的尷尬。于是,只能通過顛簸更多路途、事后電話追蹤來“彌補”。
我安慰自己,用這些辛苦,換來賽場上、人生中瞬間的感動和驚喜,值了。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好]
相關專題:
半島都市報創刊十二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