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兩會追熱點 | 加大支持青島企業打造品牌!代表委員建言放大產業特色優勢 打造新的增長極

2022-04-18 20:55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閱讀 (112611) 掃描到手機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 李曉哲 劉笑笑 王麗平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打好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硬仗,引導區市聚焦重點產業,放大特色優勢。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結合青島企業品牌打造、轉型升級石油化工產業、加快建設數字城市等領域建言獻策,助力青島打好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硬仗。

逄增倫代表:

推動全域感知體系打造,助力數字青島建設

青島浩海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逄增倫代表說,政府工作報告求真務實,催人奮進。報告貫穿了四個“新”字:貫穿了新思想,描繪了新藍圖,明確了新目標,提出了新要求。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目標,提出GDP邁上2萬億的臺階,并且部署了“六個城市”“十個聚力”,描繪了一個非常宏偉遠大的藍圖,“作為民營企業代表感受到了緊迫感和使命感。”

這次逄增倫帶來的其中一份建議,是關于全面建設青島全域感知體系及加強全行業深度應用。

數字青島建設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重點部署的工作之一。此前還印發了《數字青島2022年行動方案》,其中提出“整合政務領域感知終端及監測平臺,探索接入行業領域感知終端及監測平臺,增強城市生命線、公共安全、生產安全、自然災害等感知和預警能力,實現物聯感知設施跨區域跨部門調用共享”,同時要求“全市重點公共區域前端感知設備智能化覆蓋率和聯網率不低于80%”。

逄增倫說,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已成為一個日漸復雜的社會機體和巨大的運行系統。面對城市管理及城市安全日益增長的困難及治理需求,如何構建立體化全覆蓋的全域感知體系、充分深度挖掘現有相關資源價值,搭建城市全態勢感知與安全運行的精細化管控治理模式,通過科技手段和服務支撐,實現城市管理精細化、由被動變主動、安全保障城市安全、提升百姓滿意度及幸福感指數,是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推動青島城市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他說,目前青島感知終端建設方面仍是以視頻監控為主體內容,具有體系組成單一性強、多樣性弱的特點。現有感知體系以視頻監控占絕對主導地位,其他類型的感知終端,如地下管網運行態勢的感知終端、生產安全狀態的感知終端等占比偏低。同時在充分釋放感知資源價值、賦能全行業產業快速構建可視化、智能化的應用能力方面也存在短板。“全域感知體系組成的單一性將顯著制約本市在城市管理及城市安全方面的管理及應用創新水平。”

對此,逄增倫建議,全面建設本市全域感知體系及加強全行業深度應用。其中首先要提升本市全域感知體系組成結構多樣性。其次,建議建立感知資源共建共用的新模式,采用統一規劃、共建共用的建設模式,促進感知資源應用與各委辦局職能的融合,為城市精細化治理、智能化管理提供數據資源基礎,通過多樣性的全域感知體系,建立自動化、智能化的預警防范機制,為政府決策指揮提供支持,促進本市城管管理智慧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通過本市全域感知體系建設及應用在城市管理及城市安全方面發揮的作用,在群眾最關心的事情上下功夫,在落細落小落實上見成效,進一步提升百姓對政府的認同感、信任感,加強同城市榮辱與共的歸屬感、主人感。”逄增倫說,要充分利用當前先進技術、先進產品的應用,結合信息化、智慧化的政務平臺,通過科技手段和服務支撐,構建全域感知體系、實時監測城市運行、提升風險預警能力、提升百姓滿意度及幸福感指數、守護城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王元鴻代表:

加大支持青島企業打造品牌

“沒有品牌的企業沒有生命力和持續性,中國制造需要升級為中國創造,中國產品需要升級為中國品牌。”談及產業品牌,青島點石文具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元鴻代表發出這樣的感慨。他介紹,青島曾經是品牌之都,如今在品牌數量方面已落后于南方的一些大城市。究其原因是因為大部分企業為粗放式經營模式,比如出口加工型和代加工型等,這類企業抗風險能力低、利潤低,沒有話語權和定價權,很難長久穩定發展。已有部分好的品牌,也多是只在山東省內有知名度,全國性知名品牌很少。

剛剛過去的疫情,很多企業停工停產,雖然影響巨大,但也讓一些企業更加認識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因為發現疫情中,有品牌的企業,用戶和粉絲并沒有因一時一事就“移情別戀”其他品牌,所以“品牌才是企業的免疫力”。在疫情過后,不僅能順利復工復產,還能快速收復市場。”王元鴻分析稱,中國有著巨大的市場,當前又是國潮興起的大好形勢,還有很多行業沒有主導性、全國性的品牌,對中國民族行業企業品牌來說,空位很多,機會巨大。

對于青島的產業企業來說,機會也有很多。特別是2021年7月,青島市委市政府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以品牌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這是市委、市政府第一次聯合出臺品牌工作意見,足見對品牌建設的重視程度,足見對青島各行業企業聚力突圍、打造品牌的殷殷期許。

既然發展空間大、機會多,為什么很多企業走品牌發展之路步履維艱呢?面對疑問,王元鴻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做品牌太難,投資大、時間長,二是青島缺少打造品牌的專業人才和第三方機構。

對此,王元鴻建議,政府能更全面地支持產業企業打造品牌。首先,應降低進入品牌培育庫的標準,讓更多新興品牌有機會被支持;其次,增加資金補貼力度,現有政策是對獲得山東省高端品牌的企業給予資金支持20萬元。還應再設立青島市級高端品牌并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對于聘請全國性知名品牌策劃公司的本土企業,給予一定比例合同金額的補貼支持。

“還應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比如對消費者的口碑調研等,從而追求評價的公允性和支持的精準度。”王元鴻說,對于產業企業來說,品質代表尊嚴,產品代表地位,有技術才有未來,品牌才能長久。他希望通過加大支持青島企業打造品牌,讓青島這座“品牌之都”能早日“金花”爛漫。

王明章代表:

做強青島石油化工產業,推動轉型升級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打好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硬仗,引導區市聚焦重點產業,放大特色優勢。其中提到,優化董家口經濟區產業布局,集中發展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打造新的增長極。

今年參會,中國石化青島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王明章代表就重點關注了關于產業方面的話題,并帶來了關于做強石油化工產業的建議。

王明章稱,石油化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經濟建設、國防事業和人民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石化對于青島的意義同樣十分重大,“從稅收情況來看,2021年中國石化在青島的石化產業的稅收超過150億元,為青島市工業經濟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大力發展石化產業,對于青島市財政收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事業、民生支出等都會帶來巨大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促進作用。”王明章說。

據介紹,石化項目大多布局在沿海,原因是沿海城市擁有交通運輸便利條件和良好的自然條件,在沿海地區進行煉制加工,成本較低,天然具有發展石化產業的優勢。從這個角度說,青島的條件優勢明顯,擁有世界聞名的深水良港,2021年原油接卸量已超過1億噸。“但青島市石化產業多年來沒有大的變化,兩家煉油企業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僅為1550萬噸/年,且均為燃料型煉油廠,多數產品為汽油、柴油等燃料,處于石油化工產業鏈前端,附加值不高。”王明章分析稱,從發展現狀來看,目前大連市、寧波市、廣州市等沿海城市依托港口優勢,大力發展石化產業,工業產值、煉油規模、乙烯產能都已經大幅提升,青島市做強石化產業已迫在眉睫。

如何從根本上推進青島市石化產業實現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對此,王明章建議,以青島石化異地發展為契機,立足青島上合組織示范區,拓展上合組織成員國間的能源合作,強化“煉化一體化”的產業格局,做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乙烯產能,補齊產業鏈條。大力發展下游化工新材料產業,推動青島市建設世界級高水平煉化一體化基地、高端精細產品一體化基地、高端化工材料基地。

趙洪偉代表:

支持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爭創天然氣水合物全國重點實驗室

2017年我國南海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采成功。盡快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是改善國家能源結構的戰略需要。

近年來,國家和部委相繼出臺了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以及優化整合發展的意見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等內容;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強調,要更加突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國家實驗室全面入軌運行,完成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階段性任務。

基于上述背景,此次兩會上,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趙洪偉代表帶來的建議是支持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爭創天然氣水合物全國重點實驗室。

趙洪偉指出,青島市作為全國海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高地,大力支持“海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申報籌建工作,符合“放大海洋科研優勢,加快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有利于提高青島市在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等新型清潔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對推動海洋科技人才培養與技術轉化、培育壯大新興海洋產業、帶動相關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趙洪偉介紹,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室成立于2000年,2012年由原國土資源部批準建設部級重點實驗室,2015年正式掛牌運行,現已更名為“自然資源部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主管單位為中國地質調查局,依托單位為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屬學科領域為礦產資源與環境。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室逐步構建了多學科交叉、多尺度融合的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理論-成藏與資源評價-開采和環境的研究鏈條,開展了微觀-介觀-宏觀多尺度的理論分析、數值模擬、實驗模擬、實驗測試和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解釋相結合的綜合研究,形成實驗室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的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

“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進實施,實驗室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趙洪偉說,為了在天然氣水合物重點領域發揮引領作用,率先實現重大科技突破,引領帶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提質增效,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統籌謀劃,在現有自然資源部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聯合國內優勢單位共同申請籌建“海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趙洪偉說,但現階段實驗室發展面臨諸多問題。首先是國家、省部級領軍人才相對不足,在行業中缺少話語權,在引進與穩定高層次人才方面缺乏優勢;其次,實驗平臺建設亟需加強,實驗室部分現有實驗儀器超過使用年限,由于經費缺乏,更新換代難度大,國際頂尖科研裝備不足,部分專用調查設備和測試分析儀器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需要加強自主研發力度,增大儀器設備國產化比重;三是實驗室缺乏固定的運行管理經費,運行管理體制機制仍有待完善,學科布局需進一步優化與調整。

對此,趙洪偉提出建議。“一是在人才團隊建設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趙洪偉說,立足青島市在高端科技人才吸引方面的優勢,圍繞海洋礦產資源能源方面的人才需求,在“青島菁英工程”遴選、科技獎勵申報、“稅學醫房”等方面給與一定的政策傾斜,實驗室力爭在3-5年內引進和培養天然氣水合物領域具有國際話語權的領軍人才1-2人、省部級人才2-3人。

“其次,在配套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藍谷園區已于2021年6月正式啟用,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室已整體搬遷至新的實驗基地,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北部碼頭目前正在建設過程中,各類配套設施等仍不盡完善。”趙洪偉建議即墨區、藍谷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加大對實驗室基地建設、科研設備研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配套支持。

最后,趙洪偉建議在科技項目申報與成果轉化方面創造有利條件。有針對性地設立天然氣水合物社會化應用關鍵技術攻關項目,支持天然氣水合物技術在海水淡化、污水與廢氣處理、天然氣儲運、二氧化碳封存等方面的轉化應用。

譚志軍委員:

強化標準規則制定能力,打造海洋產業引領高地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是青島最鮮明的特色優勢。目前,青島聚集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和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涉海資源集聚且豐富,在全國獨一無二,海洋科研優勢正加快轉化為產業優勢。但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品質量與安全研究室主任譚志軍委員看來,與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相比,青島市在標準規則制定方面還存在短板。

譚志軍說,標準規則是現代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決定國家發展能力和國際地位的根本依托。發達國家歷來重視標準規則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作用,也是實施國際貿易壁壘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重視標準規則、尤其是國際標準的制定能力,2021年更是提出將標準規則作為重要的“軟聯通”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目前青島市在標準規則制定方面明顯滯后,無法滿足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也不利于青島市海洋產業發展的長期需求。”譚志軍說。

譚志軍指出,青島市具有標準規則制定能力的科研部門和企業主體分布不清晰,尤其是具有國際/國家/行業等高水平標準規則制定能力的優勢單位組成亟需摸清并構建相關聯盟,以形成統一的標準規則制定力量并相互聯合,同時,青島市缺少產業標準規則制定的戰略規劃,未來發展模式也不明確。

“標準規則是現代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譚志軍建議,依托青島市擁有全國最雄厚的海洋科研機構及產業力量,切實摸清青島市具有標準規則制定能力的優勢單位及生產企業,形成統一的海洋產業標準規則發展聯盟并由市政府委派相關部門組織管理,分行業、分領域形成青島市海洋標準規則建設的優勢力量,并制定相關支持政策,整體推進青島市海洋標準規則制定的能力,以標準體系構建提升青島市海洋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能力及國內外的影響力。

“基于青島市海洋產業布局廣,同時存在傳統和新興產業的現狀和特點,在我國傳統“后補式”標準研究模式的基礎上,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經驗,建立青島市標準規則制定的“前導+研發”新型模式。”譚志軍建議,基于海洋產業的行業差異、領域差異等,由相關單位或部門提出標準規則建設的戰略規劃和目標。市政府相關部門統一組織,并在經費、人才及制度方面給予支撐,形成青島市海洋標準規則建設的全產業戰略布局和先發優勢。

此外,譚志軍建議要明確并制定青島市海洋標準規則發展的戰略模式,未來在強化國家、行業、團體乃至地方標準制定的基礎上,應將海洋標準的國際化作為重要戰略突破口,以搶占海洋國際標準競爭制高點,增強海洋產業及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首先需要強化國家和行業標準等國內高水平標準制定能力,在形成優勢產業和優勢標準體系的基礎上,重點在新興海洋產業上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借助“一帶一路”和上合組織等進行布局和突破。

秦軍委員:

推廣云上研發模式,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創新活動的承載主體,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支持,引導激發企業以創新為引領,不斷實現“工匠式”、“專精特新式”、“跳躍式”和“爆發式”發展,成為青島市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和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為了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青島檬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秦軍建議,推廣云上研發模式,優化創新環境。

秦軍介紹,2021年,青島市規上工業企業4360家,其中擁有政府批設研發機構的不足800家,申請備案建設企業研發中心的有1000多家,合計約1800家,占規上工業企業比重41%;其余2500余家企業尚未建立任何形式的研發機構,占比在57%以上。“如果算上未納統的企業,這個比例會更大。”他說。

此外,中小企業研發投入意愿不強。中小企業雖然轉型需求迫切,但資源整合能力弱,也無法支付巨大的創新費用,更等不起漫長的研發周期,創新的高投入和長周期對中小企業來說是巨大的風險,加之疫情影響,各種不確定性更讓企業望而卻步。

“過去的三年中,我們通過對收集的一千余條中小企業的創新需求進行跟蹤,發現以下規律:絕大多數需求并不是顛覆性的變革,而是針對某些方面優化和替代的“微調”,97%以上與降本增效有關;并且這些需求不是“零的突破”,八成以上能在產業鏈和高校院所中找到成熟或半成熟的解決方案,無需重復投入。”秦軍說,由于信息不對稱,即使有現成的解決方案,但企業并不知曉,這個問題在傳統信息傳遞模式下確實很難解決,但工業互聯網時代,信息傳遞和要素整合都有了新模式,完全可以破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惡性循環。

為此,他建議推廣云上研發模式,通過云端研發在線模式,助力中小企業精準對接外部資源。“去年底,青島市為加速科技企業培育,發布了“沃土計劃”,其中要求三年內實現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并發布云上研發中心app,發揮大數據平臺在生態系統開放性、需求發布即時性、數據對接準確性、資源匹配高效性、線上運營低成本等優勢。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工業互聯網思維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應用。”秦軍說,中小企業可以通過云端研發在線,整合科技成果、專家團隊、實驗室、儀器設備等資源為己所用,開展研發活動。

他認為,通過云端研發在線模式,可以打通“科研成果轉化難”的瓶頸。“作為新技術供給側,高校院所的成果轉化一直很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科研側遠離產業。院所專家作為技術供給側也可以將研發成果發布在云端研發app上,通過共享機制與企業建立合作,深入交互。一方面幫助企業進行研發創新,一方面加深對產業的認知,不斷修訂研發方向。”

秦軍介紹,云上研發通過平臺升維解決企業創新問題,可以彌補區域創新資源不足問題。他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去年,青島嶗礦樂富飲品有限公司開發一款高端的飲水機,之前這種項目多會放在深圳孵化,因為在華強北,方圓兩公里內可以把工業設計、手板、模具、電控、組裝廠等要素全部找到。但這次,這個項目是通過云端研發完成的,所有要素全部通過平臺整合,全國優秀的資源在線合作,時間和成本都大幅縮減。

“因此,要下大力氣解決在后疫情時代企業線下對接匹配創新資源困難的痛點,加大云上創新平臺模式的推廣,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幫助更多創業創新者在青島取得成功。”秦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