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海評面|網絡平臺不應成為熱點事件的氣氛組

2022-01-18 22:03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閱讀 (174186) 掃描到手機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1月10日,備受關注的“江秋蓮起訴劉暖曦侵犯生命權糾紛案”在青島做出一審判決。當事雙方是否認同這一結果,是否會繼續上訴,留待時間驗證。

雖然網絡世界能否成為“元宇宙”尚無定論。但是,自2016年11月至今,這一事件發展過程中裹挾了大量的網絡輿論,甚至有些商業網絡平臺、個人公號,不惜以撕裂公眾情感來收割流量。這使得如何對待網絡熱點事件,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平衡“人心”“道德”與“法律”,“媒介”“輿論”與“秩序”亦成為我們該關注的話題。

當下,網絡不僅成為個體的生活平臺,也成為信息的傳播平臺。一方面,網絡世界中信息傳播節點的增加加大了信息傳播的多元與不可控。另一方面,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也加大了個體對事件的理解難度。這使得個體在突發事件面前莫衷一是、茫然無措,甚至不知道腳該邁向哪一方,最終只能跟著感覺走。于是,只有那些能夠迎合自己內心情緒的表達才能有被“點贊”與“轉發”的機會,在點擊量就是關注度的網絡世界中,也就可能擁有更大的生存空間。由此,網絡平臺在被KPI的倒逼之下,甚至會不顧道德倫理,去貼標簽、帶節奏,以換取更大的關注度。

網絡世界本身是網狀的節點化存在,理論上難以有“焦點”的形成,自然也就無所謂“熱點事件”。但輿論的形成卻來自于關注度的多寡。在對“江歌案”的一些網絡傳播過程中,固然網民的個體表達與自身素養有關,但事件的發展則與網絡平臺的信息呈現及推送機制緊密關聯。有些時候,網民看到的事件進展以及評論表達,所反映出的未必是網民的真實心態。因為在資本賦權的前提下,在對“江歌案”的闡釋過程中,流量、節奏、情緒,都可能會深度影響與左右公眾的行為。為了利益的達成,資本不僅會影響到網絡輿論的生成,甚至不惜放大情緒,以追求流量。

傳統媒體人在報道新聞事件的過程中,往往會秉持“鐵肩道義”,而去書寫“道德文章”。但是,網絡世界未必如此。既然網絡已經作為一種“平臺”而存在,那么,這些平臺也應該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特別是“江歌案”這種不僅關系到“法律與道德”,更關系到公眾情緒的“熱點事件”,傳播過程中更應該主動作為、有所作為、積極作為,以引導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而不能成為事件傳播過程中的氣氛組,甚至被流量所收割。平臺越大,責任越大,這應該是網絡平臺的共識。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