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匯泉|寫意安徽路
□侯修圃
安徽路是很有詩意的一條路,北頭“牽手”濟寧路,南來的平原路到此“不打招呼”就停住了腳步,形成三路口交會。實際上是觀象山支脈向西伸展,到此戛然而止,跌下一個落差,底下就是芝罘路。之間的臺階勾連起來,算是兩條路“握手言歡”。
上個世紀50年代,初來青島很不理解,怎么青島那么多臺階?其實臺階就像天梯,是溝通兩條路最便利的方式,這就是青島山城的特點。安徽路,最早叫愛貝街,日占時期叫大村町,1922年后改稱安徽路。
我走安徽路正是一個中秋的下午,秋老虎的余威尚在,由觀象山下來就汗流浹背了,坐在東邊馬路牙子上休息,打量西邊眼前這片1990年代新蓋的樓房,從安徽路44號直到黃島路,好大一片,大多七八層,米黃色的大樓,被西去的太陽涂上一層金色,顯得威武壯觀。
從安徽路36號順臺階下去,左邊一個小門,進去是一個小四合院,也就住五六戶人家。我的同事、朋友徐靜賢校長初來青島就住在這里。徐靜賢,1925年生于山東蓬萊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上溯幾代都是私塾先生。父親十幾歲來青島,在蓬萊富商楊子生開在中山路的福順泰百貨店當學徒。1931年,6歲的徐靜賢和母親來到青島,就住在安徽路36號。
據徐靜賢回憶,她開始在青島江蘇路小學就讀,畢業后考入青島女中(即二中)讀書,1946年高中畢業,旋即進入青島濮縣路小學當高級教員。1949年后,她歷任北京路、德縣路、大學路等小學校長,1986年離休,頤養天年。
她外祖父翁增堃做過戲劇編劇,據《蓬萊縣志》記載,《蘇武牧羊》戲詞是由翁增堃捉刀。她的五舅翁硯樓,是天津的一個評劇團的編導兼文武小生,與新鳳霞配戲,兩人日久生情,1947年,評劇團在青島天成戲院演出,徐靜賢還給新鳳霞寫過一次海報并到處張貼。
這年秋天,翁硯樓與新鳳霞結婚,由于時局動亂,結婚低調,只在安徽路36號辦了一桌酒席,請了親朋好友以示祝賀。在天真照相館拍的婚紗照,被放大后鑲嵌在櫥窗對外展覽。不到一年,被老板(養母)拆離趕出劇團,翁硯樓離開后輾轉外省評劇團。這段閃婚、閃離,鮮為人知。
36號臨街是嘉美木器店,一層樓,日偽時期,老板又加蓋一層,形成今天的二層樓房。34號是亞細亞賓館,設備高檔,服務周到。青島解放前,平度路永安大戲院來名角演戲大多下榻于此,比如葉盛章、顧正秋等。
32號,是德國人開的福柏醫院。21號,是青島市人民醫院本部,現在是皮膚病防治院和口腔醫院。其斜對門是安徽路30號,是一座二層樓,三樓是閣樓,坐落在安徽路和平度路交角。一樓曾是我的老領導付培耕先生住址。
站在德縣路目之所及,前面一片蔥蔥郁郁的開闊地,長方形,東西窄,南北長,零星的古樹如華蓋,散落的灌木低矮,冬青成墻,花木扶疏;中間有小溪、瀑布,流水潺潺,不失音樂的美感;石桌上,樹蔭下,打夠級、下象棋的所戰正酣;老嫗童稚牽著小狗遛彎,這是鬧市中的靜地,也是人們休閑的好地方。不規則的大石頭上赫然寫著:老舍公園。
走到16號,醒目大字寫著:嘉木藝術博物館。紫紅色的墻、紅色瓦,特別養眼。這座典型的德國建筑原是德國船舶機械師斯蒂爾洛的花園別墅,歷經百年滄桑,主人多有變換。
湖南路像一把刀,把公園切斷,由兩條路變為一條路。安徽路西面是一家歷史很久的明星電影院,入夜,霓虹燈閃爍,五光十色,好像進了夜上海。影院雖然座位不多,但很舒適。服務生一律工作服,齊整、氣派;后廳由正門入,前廳由側門進,觀眾多是中上層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