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觀瀾丨下水道之迷——外國人筆下的青島系列(11)

2024-09-27 19:38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25930) 掃描到手機

□董興寶

每到夏日暴雨來臨,國內一些城市便出現了“內澇”——有人戲稱“夏季到城市來看海”。而作為濱海城市的青島,卻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于是,網上開始流傳一個的當年德國人在青島修建下水道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在檢修100年前德國人在青島修建的水道時,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換,國人遍尋不見,最后,是一封來自德國的電子郵件,道明了放備件的小倉庫,當技術人員打開后,零件百年后仍嶄新如初....。

傳播該故事的初衷是想說明德國人做事嚴謹。但對于上述故事,能否經得起推敲,是不是靠譜的呢?本就敷設在地下的下水道,平日里大家看不到,更容易讓人陷入迷霧中。

我們來看看外國人的筆下,尤其是當年德國人對修建下水道的一些記載,看看德國人為什么要修建下水道,以及如何修建和修建了多少下水道,我們就能判斷上述故事的真偽,解開謎團。

下水道歷史

在講述青島下水道的故事之前,我們先來簡要講述我國及世界下水道建設的歷史。

雖然眾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的一些城市或建筑中,已經有“下水道”雛形或類似的安排,但這些都是零零散散的。而在我國古代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自給自足式的自然經濟,城鄉的排水系統發展得十分緩慢,大量的人畜糞便被收集起來,用作農田肥料。

比如,我們從清朝的一些影視劇中可以看出,就是在當時北京的皇宮中,用人力運送馬桶處理糞便,這說明當時的北京皇宮中,并無下水道。

再如,瑞典人彼得·奧斯貝克1752年到廣州旅行后,在其著作《中國和東印度群島旅行記》中說,廣州城街道很長,大多很寬,約長6英尺,像院子那樣用長方形的沙石鋪成,沒有排水溝。石頭上都是洞,這樣水就能從洞中排走。這也說明當時雨水眾多的廣州城,沒有現代意義的下水道,而是靠道路自行排水。

16世紀及以前的歐洲,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例如,當時的倫敦,城市的污水和雨水引入路兩邊的明渠明渠中。塞滿了灰燼、動物尸體,甚至糞便,街道因此變得骯臟不堪、臭氣熏天。 1810年,英國人開始使用暗管排水,稍微改善了城市的排水狀況。

直到1859年,倫敦地下排水系統改造工程正式動工。1865年工程完工,實際長度超過設計方案,全長達到2000公里,下水道在倫敦地下縱橫交錯,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

19世紀中期,法國巴黎也開始新建供水和排污系統。前后經過幾代人的建設完善,擁有近2400公里地下水道的巴黎,徹底改變了19世紀初垃圾圍城、河水黑臭的城市舊貌。

結合上述資料,客觀地說,現代意義上的城市下水道,還是起源于17世紀的歐洲。自鴉片戰爭開始,歐洲列強入侵中國,給中國人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西方先進的技術帶入了中國,比如,下水道的設計和施工技術。

我們接著講述德國人侵占青島后,如何在青島修建下水道的故事。

為何要修建下水道?

1897年,德國占領膠州灣后,開始規劃城市建設,致力打造“模范殖民地”,其中,也包括了市政道路、下水道、供水系統等。

那么,德國人為什么要下力氣修建下水道呢?

“由于缺乏能控制雨水從高處流失的森林,形成了許多深陷的山谷和山澗荒灘,它們為建筑工地的平整和街道的修筑帶來了困難.....”

這是德國膠澳總督府所編撰《膠澳發備忘錄》中的記載。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在德占青島前期,每到雨季,山坡上的雨水,會大量從山上流下來,沖擊城市房屋和道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兩個,一是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二是在城市修建下水道,將雨水排到海里。

可見,修建下水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為城市及時排除雨水,防止“內澇”,但同時,修建下水道排污,也是為了防止傳染病。

比如,日本作家田原天南的《膠州灣》(收錄在《中德關系史譯文集》中)一文中說,德國剛剛“占領”膠州灣時,衛生條件比較差,各種病毒肆虐,如瘧疾、傷寒、回歸熱、風濕關節炎,其勢甚猖。以講究衛生設備和以醫術為重的德國,很快就著手建設衛生設施,其中包括了設置下水道,采取暗渠方式,將病毒或病菌排放在遠海中,預防各種傳染病。

田原天南還在他的另一篇文章《青島市政》中說,“青島對糞便、污水及雨水的處理是頗為講究的”。他在文章中說,1901年以后,總督府要求各戶設置便桶,在大鮑島為中國人設立了幾個公共廁所。1901年以后,按德國本國的方式,將糞便、污水及雨水分開排放。

再如,波恩大學任地理學教授威廉·馬查特《在保護區的日常生活:平民和軍人,中國人和德國人》(該文收錄在漢斯-馬丁·辛茨編撰的《青島·1897-1914》一書中)也提到,當時的中國,如霍亂、天花等傳染病肆虐,德國人決定建立一個中央供水系統及雨水排水管道和人糞便處理設施,為歐洲人城區建了污水排水管道。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在城區建立污水排水管道的重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傳染病菌。

關于青島對于修建雨污分離的下水道事項,德國膠澳總督府編撰的《膠澳發展備忘錄》(1900-1901)中也有記載“通過大口徑的下水道使雨水完全分流。糞便和污水目前依然用去年備忘錄所述的方法排放。目前正計劃將使之與雨水分流,通過專門的下水道系統直接排入海中”。

按照現代人的觀念來看,將污水直接排入大海,顯然是對環境造成污染,但對于當時來說,污水量比較小,而且德國人在備忘錄中不忘強調“海水因潮汐關系不斷地大量更新,所以不會形成污染。”

修建了多少下水道?

日本作家田原天南《青島市政》一文中說,到1909年,下水道總長度達22353米。在市內埋設兩處水泵所和蓄水池,集中并排放污水。

對于下水道的修建過程,德國人在1899年的《膠澳發展備忘錄》中也有記載:位于俾斯麥大街和弗里德希大街之間青島內城排泄雨水的下水道已于前年大大擴建,因此今年只是把東部的第一條排水系統擴建了約500米。目前全部建成的下水道共3200米。大鮑島的主排水道已經有675米接近完工。

上述“俾斯麥大街”和“弗里德希大街”分別是現在青島的“江蘇路”和“中山路”,這些地方都是當時歐洲人的居住區,而“大鮑島”則是華人居住區,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人主要是還是優先修建歐洲人居住區的下水道,排放雨水和污水,防止傳染病。

對此,《膠澳發展備忘錄》也強調“華人城區的下水道建設則限于早已開工的那些路段上,其他街道上,都是地上排水。”可見,德國人在青島城市建設中,并非在各城區道路上全面鋪設下水道,而是優先在歐洲人居住的區域建設,體現了這些歐洲人考慮到自己利益,保證不被病毒侵蝕,而對于華人區,部分道路依然是地上排水。

當時修建雨水和污水的下水道,是有什么材料修建呢?《膠澳發展備忘錄》(1902年)中說:“又擴建了雨水下水道;修建了450米混凝土下水道,1376米陶管下水道。”該備忘錄中還說,為奧古斯特·維多利亞海灣一帶公務住房及伊爾梯斯山兵營安裝排水陶管已為計劃修建的污水排水道進行了招標,可望近期開始施工。

日本人田原天南《青島市政》一文中也說“排放雨水的管道是采用混凝土管或瓦管,大都隨著道路修建時埋設進去。”

我們從德國人和日本人的記載可看出,當時青島修建的下水道,材料分為兩種,一是混凝土管道,二是陶瓷管道,只是日本人的文章中被翻譯為“瓦管”,應該為陶瓷管道。

我們再對照下近年來實拍當年德國人在青島留下的下水道,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混凝土或陶瓷的下水道,哪里需要什么零部件連接呢?

而且青島市南、市北區的面積,就達到近百平方公里,街道眾多,德國人充其量建設了數公里的下水道,微不足道。雖然我們沒有德國人在青島修建全部下水道長度的準確數字,但據記載1898-1909年共11年時間里才修建了2.3公里,截至德國人1914年退出青島,按照這5年再翻倍修建計算,也不足10公里。

顯然,青島目前科學、合理的下水道布置,歸功于德國人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

大文豪雨果曾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雖然“下水道”藏在地下,無法成為“面子”,但卻是一個城市“看不見的品質”。

對此,你怎么看待一個城市的下水道問題呢?歡迎發表你的看法。

作者簡介:

董興寶,山東濰坊人,國家一級注冊建造師,現為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在廣東工作6年,曾擔任廣東清遠市政府文化顧問(2014-2018年)。主編出版過《北江茶道》(南方日報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遠故事》(新華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華洞河之道》(廣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