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半島調查丨建筑業農民工都去哪了?從業人數10年減少1500萬,重體力高收入不再是首選

2024-09-20 21:28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47773) 掃描到手機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鐘迎雪

農民工,是每座城市都離不開的建設者。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還有近3億農民工,其中從事建筑業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2.3%降至15.4%,人數減少了1500萬,這些農民工都去哪了?

近日,記者走訪青島勞務市場發現,農民工群體的規模、流向和分布變化明顯。第一代農民工已然老去,新一代農民工改變了就業偏好,以往重體力、高收入的建筑業不再是農民工的首選,更多人從建筑業轉向了服務業或返鄉就業。回老家,正成為“新機遇”?

靠活的農民工

年齡是道“坎”

9月4日上午8點多,記者來到株洲路與科苑經一路交叉口,這里的農民工多數是從株洲路勞務市場出來的。據現場工人反映,這里曾經萬人云集,現在早高峰時期也就兩三千人“靠活”。人數驟減,主要是張村河沿岸改造,農民工改到城陽、李滄等地租住,“靠活”群體也因此更分散了。

58歲的王興(化名),從臨沂來青島20年,曾經在工地上力工、水泥工、架子工、鋼筋工、瓦工都干過,現在一個月最多的時候能干二十天,活少的時候也就是十天。

王興口中的“活少”,也深受樓市變遷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3 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10913億元,比上年下降9.6%。而這一年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數量也較上一年減少了650萬人。

大家排隊等著用工

“以前一個月基本上都干滿,現在干的活能少30%,8月份前半個月都沒怎么干,現在連干了十多天。”王興告訴記者。

“老家農民連化肥農藥都上網買,更何況我們找活了。現在很多工人都是通過網上找活,一些熟悉的包工頭,都是用微信聯系,說明時間地點后集合統一去或者是自己去。”

“只要能干動就不走,干不動了再回老家。”這兩年,王興身邊有老鄉陸陸續續回老家的,多數都在60歲以上,大齡農民工干不動、留不下,因為年齡是門檻,體力是“硬傷”。

如今,人口老齡化已然影響了農民工出遠門。截至2023年年末,全國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3.1歲,其中超過三成農民工年齡達到50歲。而年齡漸長,外出打工的動力愈低。從2019年起,為了更好保障人身安全,全國多地發布建筑業“清退令”,60周歲以上男性、50周歲以上女性無法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筑施工作業。

一名工人上前詢問

王興解釋,第一代農民工年齡基本已經在60歲以上,因此很難再進入建筑業。王興告訴記者,一些工地的實際招聘年齡標準還要更高,很多招工網絡平臺上都注明了只要“55歲以下”的工人。他說,現在自己的體力建筑工地的重活也干不了,刮膩子、改水電、吊頂、砸墻、開門窗等小活他倒是都能干,便繼續靠活。

機械更加高效

9月12日中午,記者來到嶗山區某項目工地,正值午飯時間,工人們陸陸續續外出買飯。可以看出來,只有那些操作機械設備的工人才稍顯年輕,那些打雜的小工,安全帽也遮蓋不了兩鬢斑白的頭發。

包工頭老榮告訴記者,25年來,他帶過近3000名工友謀生,其中最大的60歲,最小的30歲,“如今建筑行業新項目減少,我也從‘包工頭’成了單位的項目總監,靠單位開工資,有活的話再找臨時工人組隊。”老榮從江蘇來青島25年,歷經了行業洗刷后,最后選擇進單位做維修總監到退休,這樣能夠領到固定工資,一年到手二十萬,穩妥一點,而他手下的工人,多數選擇回老家轉行,也有再包地種植的,也有進單位干長期工,當保安。

農民工排隊等著發放衣服

“以前需要的人工多,現在推廣裝配式建筑技術,很多都是工廠造出半成品,拉到工地一拼接就完事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老榮跟記者感言,如今很多重點項目都是半自動化了,會機械設備的操作手最起碼是專科畢業。

就拿目前在建的青島地鐵來講,記者了解到,共有9條線路158公里在建。青島地鐵三期共計劃投入112臺盾構/TBM設備進行施工,采用機械法施工區間占比約95%,遠超前兩期規劃。推行“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相對于傳統的礦山法施工,提速8到10倍,不僅效率顯著提升,還大幅度降低了建設安全風險。

家門口找工作

數據顯示,過去16年里,農民工總數雖然仍在增加,但增長速度早已減緩,且跨省流動的比例持續下降,農民工省內流動的比例已增長至61.8%,只有不到四成的人選擇跨省去務工。

“兒子已經參加工作,給自己掙養老錢。”王興感言,城里的退休工資高,有養老保障,為了給孩子減少養老負擔,他準備接著干下去。王興的妻子一直陪著他在青島租房打零工過了六年,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出現問題干不了重活。去年,王興的妻子回到了老家,在當地的服裝廠干加工剪線頭,雖然工資不多,但是相對比較輕快,像她這樣的返鄉女性并不在少數。

洗衣店工作人員為農民工帶來一些免費的衣服

“那漢服生意做的規模相當大,順著快遞哪里都能發。”王興工友的妻子也回到了老家菏澤曹縣,這幾年當地電商產業發展迅猛,漢服遠銷國內外,工廠增收人手,2022年后,她沒有再回到青島務工,留在當地工廠,每月三千塊錢的收入。

“子女干電商,自己在家發貨的;鎮上工廠上班的;幫子女弄快遞驛站的……”在采訪中,記者從多位工人處了解到大齡農民工返鄉近九成,60后70后農民工,他們首要的選擇還是回去。

由于各地省市產業升級,留住了跨省打工的農民工,此外,伴隨著農村改造與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也是吸引農民工留在當地就業的重要因素,畢竟能在家鄉就業的便利要好過在異鄉漂泊。

靠活的農民工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民工已占總數的53.8%,其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十年間增長近100萬人,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第三產業的占比在提高。

最想學門技術

“不是有錢就干,分行業,挑活的性價比。”32歲的吳順(化名)告訴記者,他算是“靠活”農民工群體中較年輕的,也是為數不多的,周圍人年齡普遍在45歲以上。作為90后,吳順26歲從老家黑龍江外出來山東務工,如今已在青島生活6年。

“年齡也并不是就業優勢,有的活就要老手!”吳順跟記者交流,很多人將80后看作新生代農民工,但是如今的80后也不再年輕。比起從業十幾年的建筑老手來說,吳順坦誠自己論經驗、論技術、論積累都是下風,優勢是瞅準新行業、新產業的轉型。

新生代農民工也正在打破人們以往的固化“農民工”思維認知,他們文化程度已有明顯提升,青年農民工不愿進工地,又有著不同于老一代農民工的精神訴求,對于城市生活給予了無限向往,其就業也伴隨著個性的偏好。

“很多人已經不出來打工了,留在當地謀收入。”吳順表示,特別在老家抓住電商經濟和短視頻風口上的新農人,選擇留在家鄉致富。而如今風口已過,吳順不再考慮入局。

“還是需要有一門技術,找到出路、站穩腳跟。”吳順向記者表示,自己也曾想去學一門技術,雖然現在線上學習的機會很多,但是很多技術類只能線下教學,諸如機械維修,但是奈何渠道和費用有限,而他更希望參加免費的社會培訓。

“幫助大齡農民工更好就業,亟需從多維度進行深入剖析與綜合應對。”青島大學特聘教授、青島大學MPA教育中心執行主任楊秀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應通過強化職業培訓項目、激勵企業吸納大齡勞動力,并構建全面的就業服務平臺,為這一群體提供精準的求職輔導與職業中介服務。

靠活的農民工

同時,政府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別是對于返鄉農民工,實施包括創業基金獎勵、專業技術指導及貼息貸款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更好引導他們發掘適合自身發展的鄉村產業,鼓勵并支持其創業,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改善環境,吸引農民工回流。

對于選擇留在城市的青年農民工群體,則需重點關注其福利待遇的改善,解決他們在技能培訓、醫療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助力其更好地適應并融入城市生活,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