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先花高價收購,后拆零件出售!無處安放的民俗文物

2024-03-18 20:48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閱讀 (30593) 掃描到手機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王永端

萊西市南墅鎮,以往安靜異常的那個小院里年后又傳出了鐵器的敲打聲。兩個年輕人手持錘子和螺絲刀正在奮力拆卸陳舊的電視機。事實是,這些電視機是民間收藏者原希建花高價從各地購買回來,計劃建一個行業博物館用的,可由于博物館難以建成,保管成本又很高,無奈之下他不得不拆成零件出售。

同樣,在膠東民俗文化博物館,館長姜殿平面對26年來奔波全國各地收集購買來的11.6萬件民俗文物,頗有些無奈,盡管他已為這些收藏兩次擴容,但3個場所仍裝不下。

老式手電筒

不管是原希建拆卸電視機賣零件還是姜殿平為文物擴容,他們有一個同樣的心愿: 讓更多人了解這些老物件背后的文化和故事,讓民間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

500余萬元收1.2萬余臺舊家電

“把這些電視拆卸了賣廢品,時因倉庫里實在安放不下了。”在旁邊幫襯著兩小伙子干活的原希建說,“舊電視里有些值錢的零件,賣掉還賺幾個。”

身為私營業主的原希建,其實并不想將眼前堆積如山的舊電視機賣掉,畢竟20年來他視這些花500多萬元收集回來的舊電視如寶貝。

一個私營業主,喜歡上收藏廢舊電視,這要從原希建最初的職業說起。

1988年前,當時的原希建還是個年輕小伙,那時的他聰明、帥氣。自小對家電的熱愛,讓他學了家電維修技術。

“那時學家電維修,除了熱愛也是為生活。”原希建說,經過數年的學習實踐,他已經掌握了收音機、錄音機 、電視機以及簡單電影機的維修原理。

2002年,一次不經意間,原希建到一家廢舊家電市場看家電,眼前一臺電視機讓他著迷。

“好多年來,自己經手維修的家電那么多,從沒見過那么古老的電視機 。”原希建說,看著那臺電視機擺在那里,他趕忙問廢舊家電賣主,并將那臺家電花50元買走。經電視商標和數據查詢,原希建才知道,那臺電視生產于上世紀70年代初。盡管這臺電視歷經半世紀,但還能顯象,原希建不得不佩服當時國內電視生產技術。從那之后,原希建喜歡上了廢舊電視。

“因為我懂得電視工作原理,不管是電視,錄音機、收音機我都懂。”原希建說,此時,他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將一些老電視、錄音機、收音機購買收藏,再將這些老玩意維修。

從2002年開始,原希建行走在了萊西市、青島市以及青島周邊的電子產品舊貨市場上。一年下來,被他淘回了很多舊貨。白天去淘貨,晚上則在燈光下為這些舊貨“診療”,顯像管不顯了,里面的線路出問題了,經他維修后,屏幕上又出現了影像。

原希建收購回的很多家電被拆卸賣零件

除了去舊貨市場淘電視外,他開始在舊貨市場上淘起了收音機和錄音機,和一些古老的電影機。為了買到他想要的中國產的最早的電視、收音機 、錄音機以及電影放映機,他乘飛機穿行在北京、上海、哈爾濱、合肥、四川和天津等省市的舊貨市場。到2022年的20年間,他從全國各地搜集來的舊電視機 、錄音機 、收音機和放映機等多達1.2萬余臺,而這1.2萬余臺家電都被原希建親手維修過。20年來,收購這1.2余臺家電,先后花掉了500余萬元。

無力建博物館,拆卸家電賣零件

記者在原希建盛放舊家電小院子的數間房屋里發現,上萬臺家電不光是國內的,還有國外的。

“最早有產自荷蘭上世紀40年代的。”原希建說,“我國1959年生產的電視機,我這里也有。”

面對一臺臺被淘回的“寶貝”,當初的原希建覺得眼前的這些產品盡管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這代表了我國電視機 、收音機 、收錄機和放映機產業的發展史,每一件產品都有一段故事。

面對這些鐫刻著時代烙印的物件,他曾希冀在當地建一個以電視機 、收音機為代表的博物館,讓自己這些年從各地搜集來的萬余件“文物”展示在公眾面前,尤其讓青少年和中年人了解那段已退出舞臺的歷史。

出現在我國最早的冰柜

之后他曾設想著建設博物館。期間,他擺設電器的五間房子還迎來了一些團隊的參觀和一些單位主要負責人的調研,都認為他“收集的產品看了令人震撼,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值得建一座行業博物館。”

“面對參觀和調研,當時我信心十足,總覺得建博物館的曙光就在不遠處。”原希建說,十足的信心之后,他并沒有等來行業博物館的規劃和建設。面對每年盛放廢舊家電房屋的租金以及專人看管和搭理的工資,原希建意識到建設行業博物館“很遙遠”。

“每天守著它們,現在看來沒有意義。”原希建認為不如干脆拆了,賣零件和廢品。2021年開始,他停止了“重金收購”,開始“拆賣零件”,以補貼房租和減少開支。

“起初我雇用的人,他們不會拆卸,我就教他們。”原希建說,“慢慢的,他們都成了拆卸的行家,知道哪些零件和稀有金屬值錢,哪些不值錢。”

3年里 ,他拆卸了數千臺電視機、收音機,每每拆卸一批廢舊家電,原希建就派車運到市場或通過網絡尋找全國各地的買家談價出售。

“我的這些藏品,再有10年也拆卸不完。”原希建說,“慢慢拆,慢慢賣;拆的多了,損失就少了。”

代表時代的老物件不能消失

與原希建不同,姜殿平收集民俗文物的初衷源自遺落民間“老物件”的情感,二他收集的年代比原希建更早。

1996年,姜殿平所在村的經濟發展比較薄弱,身為村主要負責人的他上任第3年,村里在上級要求下進行固定資產重組。重組過程中,村集體幾臺老化的大型脫粒機和拖拉機要處理。面對“老掉牙”的農用機械,當時有村民建議將脫粒機和拖拉機賣掉。

公平秤

“當時我覺得脫粒機和拖拉機代表了村機械化耕種的一個時代。”姜殿平說,“我就對村民說‘這些老物件先別賣,留一留’。”

1998年,姜殿平工作之需到法國學習考察,在考察過程中他發現法國竟然有中國的磨盤和瓦缸。他向身邊的一名法國翻譯詢問,翻譯告訴他,這是一個華人居住區。這里的華人盡管身在異鄉但心系中華,所以才將磨盤和瓦缸從遙遠的中國運到了法國。當國內的這些生活器具被逐漸遺棄時,身在異國他鄉的華人卻將“鄉愁”帶到了國外留存在身邊。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姜殿平說,“中國經濟盡管發展了,但代表一個時代的老物件不能消失。”

回國后的姜殿平又跑到老化的脫粒機和拖拉機面前琢磨了半天,認為自己將“兩個‘老伙計’”留下的決定是正確的。此時的他覺得身邊的這些老物件不但要留下,那些即將消失在民間的老物件更當收集回來。于是他發動村里的黨員一道在他所在萊西市的民間收集起了老物件,之后他們的腳步還遍及了平度、即墨。再到后來,他們來到了煙臺、威海等半島地區。

姜殿平(右)向記者展示最近收購的文物

另一次赴我國臨近的國外考察是在2000年,這次他考察的重點還包括這個國家的一個民俗博物館。在這個民俗博物館里 ,他驚訝地發現了我國農村的一些生活用具,竟然擺在了這個國家的博物館向世人展覽。

“回國后,我在想我們國家的東西怎能流落到國外呢?”姜殿平說,“應該將國家一些被遺忘了的器具留下來。”

之后,姜殿平開始帶著隊伍前往山西、陜西、河北、天津、東三省等地,搜集收購起了流落的民俗文物,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集中著勞動人民的智慧”

姜殿平看來,只要是伴隨國人生活左右涉及“衣食住行用”具有一些年歲的器具,都算是民俗文物。一直以來,小到幾厘米的繡花針,大到10余米的加長林肯,都被他收購了回來。

當這8萬余件文物集中到一起,曾引起當地官方注意并重視。此時的姜殿平思考著要在萊西本土上建設一個民俗博物館。

原希建購買回的家電

當他和工作人員帶著材料走進民政部門,說要成立一個民俗博物館時,當時民政部門的審批人員很詫異。當審批人員走進民俗文物的王國時,眼前的藏品令審批人員震驚了。很快,“膠東民俗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膠東博物館”)審批成功,這也成為當時的山東省第一個民俗博物館。

博物館里,姜殿平順手拿起一桿秤向參觀者展示。

“別看他不起眼,這可是我國公平秤的鼻祖。”姜殿平說,這是他在收集老物件過程中,從龍口淘回的一桿銅制的公平秤。這桿國內少有留存的公平秤被淘回后,多個省份的省級市場監管局要花高價買走,被他拒絕。

老式煤油燈什么樣子?古時膠東新人入洞房的當夜點什么樣子的油燈?普通家庭和新人所用的幾十個各式各樣的煤油燈,都被姜殿平收集購買了回來。而這些古老的油燈,經拾掇添加煤油,仍可以點燃。

旱煙袋

最早出現在我國的冰柜長什么樣?這個答案可以在膠東博物館找到。

眾參觀者對眼前的一個木柜子模樣的器具打起了精神。姜殿平說,他們眼前的這個重達六七十斤的木頭柜子就是出現在我國的最早的冰柜,冰柜是從天津一大戶人家收購回來的。

“收購這個冰柜時,這個大戶人家告訴我,他們先輩當時在朝廷做官。”姜殿平說,“后來這個冰柜就在他們家里流傳了下來。”

收購回這個整體木質結構的冰柜后,姜殿平經多方查詢得知該冰柜是當時的德國外交使臣帶來送給晚清的供禮。這個距今已逾百年的外木質內金屬冰柜若放入冰塊,仍可用。

清朝大生意人雇用他人看店售物收錢,銀票或銀元放在哪里才放心?博物館的一個錢柜揭開了這層面紗。清朝的錢柜是一個類似木桶的物件,但與木桶不同的是,這個錢柜的上方安置了半圓形的傾斜木板,而另一個半圓形不但可上鎖還有一個銀元投送的小孔。如此以來,投進去的銀元或銀票沒有鑰匙則難以取出。

有些年歲的郵政包裹棉布

博物館里還是一個鞋子的世界。200年到如今的鞋子這里都能找到。

“不管是大還是小,”姜殿平說,“每件展品都集中著勞動人民的智慧。”

無處安放的民俗文物

山東省第一個民俗博物館在萊西的創立,引來了全國各地的參觀者,同時一些美國等國家的友人也來到萊西參觀和了解我國民間近代史的遺跡。

向美國友人介紹館藏文物(資料圖)

山東省第一個民俗博物館在萊西創立,讓博物館里的數百件文物走出了萊西、青島和山東,代表各級官方參展。

山東省第一個民俗博物館在萊西創立后,沒有讓姜殿平停止收集民間文物的腳步。直到今年3月中旬,他還收集和購買了一個貼有“中央財政部稅務”等字跡標簽的“華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衛輝紗廠”的郵政包裹棉布。

膠東新人入洞房用的煤油燈

至此,民俗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已達11.6萬件。這些民俗文物涉及“木、石、絲、竹、銅、鐵、陶、瓷、麻、紙”等。

事實是,在26年的文物收集、購買和收藏過程中,起初的博物館已經無法存放堆積如山的民俗文物,以至于這些文物不得不尋找新的場所。

“26年里,主館身后又擴容了2個分館。”姜殿平說,“后兩個分館主要放置一些個體較大的文物,如各類古老的自行車、汽車、吊車以及青銅馬車等器物。”

為了讓參觀者都能相對完整的目睹每個時期的歷史遺跡,姜殿平不得不建起臨時的鐵皮房盛放文物,而鐵皮房里的這些文物已經放置了五六層,高達五六米。

和原希建一樣,一直以來姜殿平也期待著建起一個能盛裝的下11.6萬件民俗文物的博物館,讓更多國人、國際友人,了解萊西、青島、膠東、山東和中國,讓民間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