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臨競爭,學區房已然成為眾多開發商的主要營銷手段之一,而由此產生的糾紛更是層出不窮。業主討說法時,眾多開發商都以“規劃有變”來解釋。
“在開發商與教育部門的溝通中,我們只會告知片區規劃的學校數量,在學校沒確定的情況下,不可能承諾具體的招生方式。”青島李滄區教體局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綜合青島、濰坊、聊城、菏澤等多個城市情況來看,開發商傍名校“迷人眼”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有個樓盤傍周邊學校做賣點,其實學區還不確定;也有樓盤宣稱與名校合作辦學,實際上只是授課交流或是遠程教學;也有樓盤盤承諾配建的名校分校區,多年了一直沒有蹤影……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開發商借簽約名校可以抬高房價,而學校借簽約開發商,可以實現快速擴張,但是樓盤簽約名校并不等于就是名校的學區房,而是名校對樓盤配建的學校進行托管,形式也有多樣,或者是只派一名或幾名管理人員,或者是進行授課交流等。簽約一旦到期,名校的光環便不復存在。
此外,業主購買新建小區學區房,要分清是開發商建設還是政府此前投資建設學校所產生的學區。如果學校的投入主體是政府,開發商就沒有選擇學區的自主權,該小區的業主子女上學只能“服從安排”。政府投資建設學校所產生的學區,新生入學前要由教育主管部門通過摸底統一調配生源,甚至可能出現住同一個小區卻劃入不同學區的情況。
[編輯: 鹿璐]